第6单元 19 父爱之舟 优质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docx
第6单元19父爱之舟优质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第6单元19父爱之舟优质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
2.学习生字词,正确书写。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感受父爱的真挚。
2.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品读、仿写等方式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学会从记叙文中提炼主题和情感。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认识到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够阅读和理解较为简单的记叙文。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以下方面仍需进一步培养:
1.知识层面: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父爱的深度和复杂性理解不足。他们对记叙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2.能力层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但分析文本、提炼主题和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在语言表达上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词汇和句式,但在准确性和丰富性上存在不足。
3.素质层面: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对父爱的感悟可能停留在表面。他们在课堂上参与度较高,但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有待加强。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纪律,但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较高,但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的伟大。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朗读、背诵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个人情感体验相结合,增强文化自信和道德素养。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课文电子文档、相关视频资料、在线互动平台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图片、照片)、板书、课堂讨论、角色扮演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阅读《父爱之舟》一文,思考父爱的具体体现和对你有何启示”。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父爱的伟大”,设计问题如“文章中父亲的行为哪些让你感受到父爱的深沉?”。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父爱之舟》一文,理解父爱的主题。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如“文章中父亲的角色是如何塑造的?”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父爱的真实故事,引出《父爱之舟》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父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无声的行动”、“默默的付出”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父亲的行为如此让人感动?”进行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如“如何更好地表达对父亲的爱?”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父爱的不同表现形式。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表达父爱。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父爱的内涵,掌握表达情感的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以“父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父爱相关的书籍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