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19父爱之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19父爱之舟》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主人公的视角,感受那份深沉的父爱。教材中,我们不仅会学到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还会了解到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充满温情的故事,感受那份来自父亲的爱的力量吧!??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阅读和讨论,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父爱的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3.促进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美,提升审美情趣。
4.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课文《父爱之舟》中父爱的内涵,通过具体情节体会父亲对孩子的无私奉献。
②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等,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③体会作者在描述细节时的用词准确性和情感细腻,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2.教学难点,
①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父爱之舟”的深层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父爱的持久和伟大。
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和共鸣,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情感体验。
③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父爱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④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挥想象,对课文中未明确交代的部分进行合理推测和补充,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父爱主题和修辞手法。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公和父亲,深入体验人物情感,提升情感共鸣。
4.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增强教学效果。
5.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知识储备。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篇充满温情的课文——《父爱之舟》。在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我想听听,有哪些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停顿片刻,等待学生发言)
【新课导入】
一、课文主要内容探究
1.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同学们,请翻开课本,让我们再次阅读《父爱之舟》。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坐在一艘小船上,随着父亲的脚步,我们一起感受那段难忘的旅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片刻后)
很好,有同学说课文讲述了父亲带着主人公乘舟远行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中有哪些重要的情节呢?
2.分析重要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同学们,文章中有几个重要的情节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父亲为儿子准备行囊的情景,这里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爱。其次是父亲在船上教儿子识字,这体现了父亲在平凡生活中传递知识的决心。最后是父亲在船上与儿子对话,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和担忧。
3.深入理解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同学们,这些情节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父爱。比如,父亲为儿子准备行囊,不仅是为了旅途中的方便,更是对儿子成长的关心。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父爱呢?
二、父爱主题探究
1.理解父爱的内涵
同学们,父爱是一种深沉、无私的情感。在《父爱之舟》中,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体现在方方面面。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2.比较不同文化中的父爱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同学们,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父爱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父爱呢?
三、修辞手法运用探究
1.识别修辞手法
同学们,在《父爱之舟》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请大家找出这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同学们,修辞手法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比如,拟人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对比手法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
【总结】
【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不断探索、发现,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我们下节课再见!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塑造**:
学生们通过阅读《父爱之舟》这篇课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