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络与腧穴:慢性泄泻的中医经络、腧穴应用PPT教学课件.pptx

发布:2025-05-07约3.26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经络与腧穴》任务六慢性泄泻的中医经络、腧穴应用情境二内伤病症的中医经络、腧穴应用

假如你是康复技师小王,应该如何做?某老年颐养中心康复技师小王、3位老年人(需要进食)小王是某老年颐养中心康复技师,小王负责3位长期泄泻老人的日常照护,需要了解3位老人慢性泄泻发作的特点,并根据其不同的症状特点选择合适体位进行中医经络腧穴保健处理,以减少泄泻的发作频率、减轻其发作程度,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能够根据慢性泄泻的症状特点,结合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史分析,采用正确的方法,准确评定老年人病情能够根据不同老人泄泻的症状特点,选择适宜的体位,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经络、腧穴保健处理能够根据不同老人泄泻的证候特点进行辨证施护

01慢性泄泻老人的病情评定03辨证生活指导02经络和腧穴的临床应用

01慢性泄泻老人的病情评定慢性泄泻老人的病情评定

临床表现:慢性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或粪便量增加,或粪质稀薄,病程超过4周以上或者长期反复发作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本病多因胃肠道功能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药物等所致。病因病机特点:慢性泄泻的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老年体弱、大病久病之后脏腑虚弱等。本病病位在大、小肠,与肝、脾、肾等关系密切,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慢性泄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机特点痢疾:慢性泄泻与痢疾共同特点是大便稀溏,大便次数增多,可伴有腹痛发作,完谷不化。但泄泻发作时大便中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而痢疾是以腹痛、便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为特征。慢性泄泻老人的病情评定

主要根据老人泄泻状况、全身兼症,结合病程、病因等进行评定。慢性泄泻主症:大便稀溏或如水样,次数增多,每日三次以上,病程超过4周或长期反复发作。初步判断基本证候:泄泻分急性泄泻和和慢性泄泻。急性泄泻起病急,病程短,有感寒受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多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慢性泄泻起病缓,病程长,时发时止,多为禀赋不足,或由急性泄泻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而成,常因受凉、饮食生冷或情志不畅而诱发。慢性泄泻的证候评定要点:慢性泄泻老人的病情评定

证候评价肝气乘脾平时心情抑郁,或急躁易怒,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泄泻,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腹痛攻串,肠鸣矢气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稀溏,次数增加,或完谷不化,伴食少纳呆,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肾阳虚衰黎明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腹部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慢性泄泻老人的病情评定

每5人一组组内推选出组长分组方法:报数法学生从1-5依次报数,每5人为一小组。采用角色扮演法:1人扮演老人,1人扮演康复技师,其他同学旁观,轮流扮演慢性泄泻老人的病情评定组长组员1组员3组员2组员4

准备类型具体要求环境准备□环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光线适中康复技师准备□服装整齐□洗手□戴口罩□知识储备老人准备□身体舒适□体位舒适物品准备□软尺□老人档案资料□饮食记录表□笔□评估表慢性泄泻老人的病情评定

沟通操作前先与老人沟通,解释此项操作目的、步骤、老人配合情况等。温馨提示沟通中康复技师应做到语气轻柔,态度和蔼康复技师应耐心交流,取得老人认可与同意注意事项沟通中康复技师需使用通俗易懂语言康复技师应注意老人文化程度及听力水平操作过程分钟慢性泄泻老人的病情评定5

操作实施学习要求注意事项实操时间20min操作说明(组长把控工作进度)将操作要点按要求记录在操作记录表中。请同学们根据操作的相关要求和老人实际情况,完成对老人基本情况、症状特点、基本证候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分析判断适合老人的腧穴操作。协助老人体位转移时确保老人安全注意把控不同老人症状特点需考虑老人基础疾病情况慢性泄泻老人的病情评定

02经络和腧穴的临床应用

经络与腧穴的选择主要经脉: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脾经、任脉为主主要腧穴: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天枢;足太阴脾经:公孙;任脉:神阙相关配穴脾气虚弱:配脾俞、太白;肾阳虚衰:配肾俞、关元;肝气乘脾:配肝俞、太冲慢性泄泻腧穴临床应用:经络和腧穴的临床应用

操作方法刮痧法取穴足三里、天枢、公孙、脾俞、肾俞、肝俞等穴,施刮痧治疗,以明显出痧,甚至痧色红赤或暗红为宜。拔罐法沿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段行走罐法,反复5~10次,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行留罐法,神阙行闪罐法3~5分钟。慢性泄泻腧穴临床应用:经络和腧穴的临床应用

操作方法推拿法取足三里、天枢、公孙、肾俞、肝俞、公孙、神阙、脾俞施按揉法推拿治疗,以患者耐受为度,每穴持续3~5分钟艾灸法足三里、神阙、脾俞等穴施温和灸法。每穴施灸10-15分钟,以局部腧穴皮肤红润为度。慢性泄泻腧穴临床应用:经络和腧穴的临床应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