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平均分(1)【教案】.doc
2表内除法(一)
本单元教科书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个小节。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科书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含义,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理解除法的意义。同时在具体情境中让平均分的结果从实物操作到图形表征,从而建立与乘法之间的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最后通过对除法意义的深入理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科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单元主题图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1.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概念。可以从动作表征和表象表征开始,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摆一摆,或者在图中连一连、圈一圈,积累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进而组织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最后让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通过多种表征的互相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的概念。
2.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表内除法运算的能力。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明确算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每分钟8~10题。想提升计算速度,就要让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才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练习中注意收集学生的错例,进而让学生针对容易错的题目进行反思。
3.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以动手操作为基础,区分“等分”和“包含”;以直观图示为桥梁,提炼信息和问题,帮助分析和理解;以语言表述为标志,了解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状况。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逐步落实课标中的“四能”目标。
◎教学笔记1.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笔记
第1课时平均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例1,完成教科书P8“做一做”,P11“练习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提示
【教学提示】
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带着数据表达。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大家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呢?
【学情预设】预设1:糖果、纯净水、饼干、橘子、酸奶、香蕉、牛肉干……
预设2:24颗糖果、1箱纯净水、12块饼干、18个橘子、1箱酸奶、1箱香蕉、一箱牛肉干。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仅毫无遗漏地发现了所有的物品,而且还学会了带着数据去表达,真棒!老师看到了好多好吃的,真兴奋呀!但是请大家再来观察桌面上的东西,它们摆放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呢?
【学情预设】饼干每堆摆放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师:是的,那大家来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学情预设】他们应该是想把这些东西都分给大家,要每个人分得一样多才好。
师:我也赞同你的观点!看来咱们班以后出去玩不用担心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助他们把糖果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平均分(1)]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在仔细观察中,学生会发现许多物品堆放在一起,但桌面上有些物品的堆放却是有规律的。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份分得一样多是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