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docx
第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4年4月20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数学抽象能力,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建立除法初步模型。
2.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操作活动探究平均分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3.增强应用意识,学会将平均分应用于日常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分享思路,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意见。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和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对数量关系有一定的理解。他们能够识别和比较大小,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概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数学活动有着较高的参与兴趣。他们的数学能力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因为他们可能难以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的概念。此外,学生在进行除法操作时,可能会遇到计算错误或者不理解除法算理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数学概念的不理解而感到挫败,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资源
-软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数学学习软件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在线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数学教育网站相关教学视频、在线数学游戏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小棒、骰子)、图片卡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组学生喜欢的图片,如水果、玩具等,提出问题:“如果有10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怎么分才能每个人得到一样多?”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讨论这些运算在分配物品时的应用。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介绍平均分的概念,解释为什么平均分是一种公平的分配方法。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将24颗糖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得到6颗糖果,来展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品,如铅笔、橡皮等,尝试平均分给小组成员,并计算每人能得到多少。
3.教学活动(约30分钟)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品,如5个球,要求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
-操作实践:每个小组用小棒、骰子等教具进行操作,尝试不同的分配方法,记录结果。
-观察分享: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分配方法和结果,全班共同讨论哪种方法最公平。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平均分的练习题,如将2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多少个苹果。
-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巡视,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
5.总结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学生反思: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会用到平均分,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6.课后作业(约10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尝试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记录下来。
-作业反馈: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作业成果,并进行评价。
注意:以上教学过程为示例,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解释平均分的概念,能够运用除法的基本运算进行计算。
-学生能够将平均分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分配问题。
2.能力提升: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使用小棒、骰子等教具进行分配操作,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探究,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在理解平均分的过程中,培养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习惯养成: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