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docx
第1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设计思路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特别是平均分的概念。设计思路如下:
1.以学生熟悉的实物为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3.结合课本例题,讲解平均分的数学表达方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构成。
4.安排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分和除法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其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除法中平均分的概念,提升对数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3.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互助,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将所学除法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和操作。
2.除法算式的正确书写和应用。
难点:
1.理解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2.在具体情境中正确使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办法:
1.利用直观教具和实物,如水果、玩具等,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2.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平均分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如分水果、分配学习用品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4.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安排适量练习,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教学白板。
2.软件资源:数学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
3.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4.信息化资源:数学教学视频、在线互动学习平台。
5.教学手段:实物模型、图片卡片、数学游戏、课堂练习册。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分物品的场景图片,如切蛋糕、分苹果等,引发学生对平均分的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询问他们是否记得如何将物品合并或分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除法的概念,特别是平均分的意义,解释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和含义。
举例说明:使用实物模型,如小棒或糖果,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并写出对应的除法算式。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物品,要求他们尝试进行平均分,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过程。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包括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并写出除法算式。
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平均分和除法算式的关系,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书面练习题和实际操作题,要求学生在家里完成,巩固对平均分和除法的理解。
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将一组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
2.学生能够正确书写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学生能够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分配零食、分水果等。
4.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学生通过练习和巩固,能够熟练地进行除法运算,对除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6.学生能够将除法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相联系,如将除法与加法、减法结合,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7.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数学规律。
8.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9.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1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按时完成作业等。
板书设计
1.平均分的概念
①平均分的定义
②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③平均分的数学表达
2.除法算式的构成
①被除数、除数、商的概念
②除法算式的书写规则
③除法算式的读法
3.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
①除法在平均分中的应用
②平均分在实际情境中的体现
③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操作的一致性
反思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