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docx
第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第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初步感知除法的意义。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平均分的含义,为后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发展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直观想象能力,通过图形和实物操作,直观感受除法的意义;增强学生应用意识,将平均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但对于除法的含义和意义还较为模糊。在知识层面,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分数和图形分割的相关知识,这为他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提供了基础。然而,由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他们往往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概念。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提高。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逐渐增强,但在课堂上仍需教师的耐心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物教具(如小棒、水果、圆形卡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
-课程平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教材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在线练习题库
-教学手段:实物操作、小组合作、游戏互动、情境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手持几个苹果,问:“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
2.学生回答:“老师手里有3个苹果。”
3.老师接着问:“如果这3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呢?”
4.引导学生思考,为引入平均分概念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展示平均分的概念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吗?”
3.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平均分就是将一些东西平均地分给若干个人,每个人得到的一样多。”
4.通过实物操作,如用小棒表示苹果,让学生亲自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5.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过程,总结平均分的步骤:先确定要分的东西数量,再确定要分给多少人,最后每个人分得的数量相同。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练习题:“有6个糖果,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糖果?”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举手展示答案。
3.老师点评并纠正错误,强调平均分的步骤。
4.进行小组合作练习,让学生互相检查,共同提高。
四、拓展应用
1.老师出示生活中的实例:“妈妈买了3个橘子,要平均分给家里3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橘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3.老师引导学生将平均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分配学习任务、分配游戏角色等。
五、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将一些东西平均地分给若干个人,每个人得到的一样多。”
2.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分享自己的收获。
3.老师强调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用小棒或其他物品进行平均分的操作,并记录下来。”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课堂评价
1.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如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正确解答等。
2.学生互相评价,提高课堂氛围。
3.老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足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是将一些东西平均地分给若干个人,每个人得到的一样多。学生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解决简单的平均分配问题,如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人。
2.能力提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使用小棒、水果等实物,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思维发展:学生在探究平均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应用意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