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docx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平均分的计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思维,通过平均分的概念理解,提升对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平均分问题时,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3.强化学生直观想象素养,通过具体操作和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4.提升学生应用意识,学会将平均分的知识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将其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2.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包括简单的除法运算。
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联系。
2.正确进行平均分的计算,避免计算错误。
解决办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利用直观教具和操作活动,如分物游戏、图形分割等,帮助学生建立对平均分的直观感受。
3.设计分层练习,从基础到提高,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4.鼓励学生自我检查和同伴互查,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和问题解决策略。
5.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共同克服计算中的难点。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1.投影仪或白板
2.计算器
3.纸笔
课程平台: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在线课程资源
信息化资源:
1.平均分概念动画视频
2.平均分计算步骤图示
教学手段:
1.情景教学法:利用教具和故事情境导入平均分概念。
2.操作法:通过实物分物或图形操作来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平均分计算中的问题。
4.游戏法:设计分物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应用平均分。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物情境,如“妈妈买了5个苹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分配。
-提问:“如果我们要把苹果平均分给小朋友们,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个苹果?”
-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答,为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做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展示平均分的定义:“平均分就是将一些物品或数量,平均地分配给若干个相同数量的部分。”
-通过实物操作,如将苹果、糖果等分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平均分的步骤:先数出总共有多少个物品,再除以要分给的人数。
-展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如使用计算器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在平均分中的应用。
-通过例题讲解,如“有12个铅笔,要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能分到多少个铅笔?”
-强调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计算。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1.有15个苹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有20个糖果,要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3.有18个文具盒,要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教师选取几道题目进行板书展示,点评学生的解题过程,纠正错误。
-学生之间互相检查作业,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平均分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步骤。
-强调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分配任务等。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平均分的情况吗?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以下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1.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
2.思考并记录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问题,下节课分享。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并认真检查。
-教师提醒学生下节课将进行小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数学:平均分的应用》
描述: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例,展示了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体育竞赛、经济分配等多个领域的应用。适合学生阅读,帮助他们理解平均分的重要性。
-《数学故事乐园:平均分的奥秘》
描述:本书以趣味性的数学故事为主线,穿插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学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