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docx
第1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第1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为主题,围绕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设计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发展数学抽象能力;通过操作活动,提高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增强数学建模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基础,包括认识数字、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等。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简单的除法概念,如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同。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数学学习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直观的教具和活动来理解抽象概念。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偏好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观察和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能会遇到将除法与之前学过的加减法混淆的困难。此外,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相同”和“平均”的含义,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概念。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能面临沟通不畅、分工不均等问题。
教学资源
-教学软件:电子白板、教学投影仪
-课程平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资源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数学动画、图片素材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水果、小棒、骰子等)、小黑板、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角色:以亲切的语气引入话题。
2.学生第二人称: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平均分。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平均分配东西的情况呢?
二、新课讲授
1.老师角色: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分的概念。
2.学生第二人称:老师,我家里有5个苹果,我想分给3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呢?
3.老师角色:我们可以先看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5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探究活动
1.老师角色: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看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2.学生第二人称:好的,老师,我们准备好了。
3.老师角色: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每组5根,我们要把这些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组。
4.学生第二人称:老师,我分了2根,还剩3根。
5.老师角色:是的,2根分给了第一个小组,还剩3根。现在我们再看看第二个小组应该分到几根。
6.学生第二人称:老师,我分了1根,还剩2根。
7.老师角色:很好,1根分给了第二个小组,还剩2根。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三个小组应该分到几根。
8.学生第二人称:老师,我分了1根,正好分完了。
9.老师角色:没错,第三个小组也分到了1根。这样我们就把5根小棒平均分给了3个小组。
四、巩固练习
1.老师角色: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
2.学生第二人称:好的,老师,我会认真做的。
3.老师角色:请看题目,有10个糖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应该分到几个糖果?
4.学生第二人称:老师,我算了一下,10除以4等于2.5,每个小朋友应该分到2.5个糖果。
5.老师角色:很好,你的计算正确。现在我们再来一道题,有15个气球,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应该分到几个气球?
6.学生第二人称:老师,我算了一下,15除以5等于3,每个小朋友应该分到3个气球。
五、课堂小结
1.老师角色: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如何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平均分配东西的情况,掌握这个知识对我们很有帮助。
2.学生第二人称:老师,我明白了,平均分就是让每个人得到相同数量的东西。
3.老师角色:是的,同学们做得很好。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1.老师角色:同学们,今天的作业是:
-完成课后练习题;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出一些需要平均分配的东西,尝试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2.学生第二人称:好的,老师,我会认真完成作业的。
七、课堂评价
1.老师角色:同学们,今天的课堂表现很好,大家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