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己亥杂诗》三首,属于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内容包括诗文的阅读、理解和赏析。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在低年级学过的古诗知识相关联,如诗歌的基本格式、韵律、意境等。通过学习《己亥杂诗》,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己亥杂诗》,学生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学会运用古典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表达情感,同时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己亥杂诗》三首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古典诗歌的美感。
难点:
1.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正确朗读。
2.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其深层含义。
解决办法:
1.通过朗读比赛、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朗读能力。
2.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通过绘画、写作等实践活动,加深对意象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己亥杂诗》三首的相关课文。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如作者画像、诗歌描绘的景物等,以及诗歌相关的音频文件,用于辅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教学辅助工具:准备黑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的原文、翻译和赏析内容。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诗歌理解和赏析的讨论;确保教室环境安静,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通过提问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有没有读过什么古诗?请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2.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他的情感和意境。”
3.教师播放与诗歌相关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教师朗读《己亥杂诗》三首,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三、实践活动(20分钟)
1.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尝试背诵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用画画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和“春泥”。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比喻。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思念之情。
五、总结回顾(5分钟)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己亥杂诗》有什么新的认识?”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感受到了诗人龚自珍的豪情壮志,还学会了如何欣赏和理解古诗。”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
用时:45分钟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5分钟)
2.新课讲授:通过朗读、跟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15分钟)
3.实践活动:通过朗读、背诵和绘画,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20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10分钟)
5.总结回顾:通过提问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5分钟)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学习。
六、知识点梳理
六、知识点梳理
1.诗歌背景知识:
-龚自珍的生平简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己亥杂诗》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经历。
2.诗歌内容理解:
-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思想。
-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落红”、“春泥”、“春风”、“梨花”等。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诗歌表达的情感,包括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国家的忧虑等。
3.诗歌韵律与节奏:
-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如何通过朗读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诗歌翻译与赏析:
-如何进行诗歌的直译和意译。
-分析诗歌的赏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