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2 古诗三首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发布:2025-04-09约3.9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古诗三首己亥杂诗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五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25日星期三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通过学习《己亥杂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己亥杂诗》的主题思想,把握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2.学习诗中的意象运用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

1.诗歌语言凝练,学生难以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

2.诗中运用的一些古代文化背景知识,学生缺乏了解。

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引导,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情感。

2.课前预习,搜集与诗中意象相关的文化资料,课上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化背景。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诗歌朗诵、绘画等,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己亥杂诗》相关的图片、诗歌朗诵音频以及与诗中意象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诗句解读、作者介绍、文化知识点的PPT。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安静阅读角,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让学生提前阅读《己亥杂诗》,并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己亥杂诗》,设计问题如“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诗中的意象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班级微信群或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己亥杂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诗歌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视频,引出《己亥杂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运用和表达技巧,结合诗中的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己亥杂诗》相关的阅读和分析作业,如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赏析。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古诗相关的书籍、网站或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己亥杂诗》的学习,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效果:

1.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2.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己亥杂诗》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鉴赏古典诗词。他们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对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学生能够运用鉴赏方法,对其他诗歌进行分析和评价。

3.文化素养的增强

《己亥杂诗》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了古代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4.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塑造

学生在学习《己亥杂诗》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他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诗人情感的认同。这种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关心国家、热爱人民的情怀。

5.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掌握了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