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理解《己亥杂诗》中的生字词,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增强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己亥杂诗》中的关键意象,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象抒发情感的技巧。
-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如“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2.教学难点:
-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如“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使学生能准确把握诗句的抑扬顿挫。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如“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由喜悦到悲伤的情感转变,体会诗歌的情感深度。
-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哲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备有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包含《己亥杂诗》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己亥杂诗》相关的图片,如诗人龚自珍的画像,以及描绘诗歌意境的风景画,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内容。
3.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古诗的朗读音频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视频,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己亥杂诗》的朗读音频和作者简介,要求学生预习并记录生字词和诗句大意。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如“诗中‘落红’象征着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象征意义。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在线讨论,监控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阅读预习资料,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提交预习笔记和初步的思考成果。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播放《己亥杂诗》的背景音乐,引入诗人龚自珍的生平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诗句的意境和诗人情感,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层含义。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理解。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己亥杂诗》中的一首,并写一篇读后感。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龚自珍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供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背诵和读后感写作。
拓展学习:利用推荐资源进行进一步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巩固和拓展知识。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参与,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效果:
1.知识与技能方面: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己亥杂诗》中的诗句,掌握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如“落红”、“护花”、“天涯”等,并能够运用到日常语言中。
-学生能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落红”、“春泥”等,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象抒发情感的技巧。
-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