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竹石》(说课稿)-2023-2024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x
10古诗三首《竹石》(说课稿)-2023-2024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10古诗三首《竹石》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5周星期三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竹石》。通过品词析句,了解诗人郑燮对竹子和石头的描绘,感受作者对坚韧精神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竹石》,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中的关键词句,提高学生对古诗语言的感知力和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培养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思维拓展和创新的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审美兴趣,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能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初步的认识。
2.学习兴趣: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兴趣,喜欢通过诗歌了解历史文化。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辅助阅读。学习风格:多数学生喜欢通过讨论和分享的方式学习,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对《竹石》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可能有困难;对诗中寓意和深层含义的把握可能不够准确;在诗歌鉴赏方面,可能缺乏系统的审美评价标准和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讨论法激发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诗人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竹石》的诗意画面,使用教学软件辅助生僻字词的学习,通过音频播放配乐诗朗诵,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竹石》。这首诗描绘了两种自然界中常见的物体:竹子和石头。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物体来写呢?它们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吗?
2.学习生词
在正式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些生词。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竹石》这首诗,我们先一起读一遍诗中的生僻字词,然后我会请几位同学上台演示如何正确书写这些字词。
(1)学生跟读生词。
(2)请几位同学上台书写生词,其他同学检查是否正确。
3.阅读理解
现在我们开始阅读这首诗,请大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诗的内容。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
(2)邀请学生分享阅读感受。
4.探究诗意
(1)诗中的竹子和石头分别代表了什么?
(2)诗人为什么要赞美竹子和石头?
(3)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5.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主旨内容。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诗人通过描绘竹子和石头的形象,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2)诗中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表达了对这种品质的赞美和向往。
(3)这首诗启示我们要学习竹子和石头的坚韧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6.情感体验
(1)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意。
(2)邀请学生分享感受。
7.诗歌鉴赏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诗中的韵律美:请大家找出诗中的押韵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诗中的意境美: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8.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竹石》这首诗,通过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竹子和石头的坚韧精神,也体会到了诗人对这种精神的赞美。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学习到这种精神,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不断前行。
9.课后作业
最后,布置一道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竹石》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要求:要结合诗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坚韧精神的感悟。
(1)教师布置作业。
(2)学生记录作业要求。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竹石》这首诗,理解并掌握了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基本诗意。通过对诗中竹子和石头形象的描绘,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的主旨,了解诗人郑燮对坚韧精神的赞美。
2.理解与感悟: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分享,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感悟到竹子和石头所代表的品质。他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到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像竹子和石头一样坚韧不拔。
3.鉴赏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他们能够识别诗中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