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 竹石 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x
10古诗三首竹石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包括以下三首古诗:
1.《竹石》——郑燮
2.《春日》——朱熹
3.《题临安邸》——林升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竹石》这首诗,通过解读诗意、感悟诗情,领略作者对竹石品格的赞美之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竹石》,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竹石》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竹石》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实践创新:鼓励学生通过创作、分享等形式,将《竹石》的意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激发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竹石》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难点:
1.感悟《竹石》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象征意义。
2.将古诗的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解决办法:
1.对于诗意和情感的理解,通过逐句解读、分析关键词汇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和哲理内涵。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然领悟。
2.对于朗读节奏和韵律的掌握,通过示范朗读、分组练习和集体朗读,帮助学生感知古诗的音韵美。可以让学生跟随音乐或节拍器练习,增强节奏感。
3.针对深刻哲理和象征意义的感悟,可以引入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同时,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发现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4.将学习与生活体验结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诗中意境相似的经历,或创作自己的诗句来表达类似情感,以此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
-软件资源:古诗朗读软件、教学PPT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古诗背景资料文档、视频资料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朗读练习、创作分享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竹子和石头的画作,询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要学习的古诗《竹石》。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等,提醒学生古诗的朗读和欣赏方法。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竹石》的作者郑燮,以及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举例说明:通过解析《竹石》中的关键词句,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来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哲理。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并分享对诗句的理解。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竹石》,注意节奏和韵律,然后让学生尝试背诵。
-教师指导:在学生朗读和背诵时,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帮助理解。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对《竹石》进行总结,强调诗中的精神内涵,如坚韧不拔、清高自守等,并引导学生将这些品质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竹或石为主题的现代诗,下节课分享。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展示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简要回顾旧知,为学生铺垫新课内容。
2.新课呈现
-介绍作者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讲解《竹石》的诗意和哲理,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的意境。
3.巩固练习
-集体朗读《竹石》,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尝试背诵,教师个别指导。
4.课堂总结
-强调《竹石》中的精神内涵,如坚韧、清高等。
-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格。
5.作业布置
-布置朗读和背诵作业,以及创作现代诗的任务。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相关古诗:收集其他与竹子或石头有关的古诗,如《竹枝词》、《石阶》等,供学生阅读和欣赏。
-诗人介绍:提供郑燮的其他诗作,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等,以及郑燮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诗人。
-艺术作品:介绍一些描绘竹子或石头的艺术作品,如国画、书法等,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对竹石主题的表现。
-文化知识:介绍竹子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竹子代表坚韧、高洁等品质,以及竹子在传统节日和习俗中的应用。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关于自然和人文的书籍,如《中国文化中的竹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