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竹石》(说课稿)-2023-2024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x
10古诗三首《竹石》(说课稿)-2023-2024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0古诗三首《竹石》(说课稿)-2023-2024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竹石》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竹石》、《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晓景》三首古诗。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将深入理解诗人咏物言志的写法,感受古诗的韵味,同时提高鉴赏和品读诗歌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学生将通过学习古诗,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同时锻炼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通过品读《竹石》等古诗,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高尚的人格情操和深邃的哲理思考,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①
①理解并背诵《竹石》一诗,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②分析诗人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象征人格的巧妙运用;
③通过对《竹石》的品读,学会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教学难点,①
①深入理解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境,体会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②帮助学生突破对古诗韵律和节奏的感知,培养对古诗的语感和节奏感;
③在品读《竹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包括《竹石》等三首古诗的原文及注释。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竹石图案,以及与古诗意境相符的背景音乐,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诗意解读、诗人背景介绍及诗歌赏析的教学课件,以辅助课堂讲解。
4.教室布置:在教室中设置一个展示区,展示学生作品,同时布置讨论区域,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古诗?”
展示一些关于古诗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古诗中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古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古诗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特点。
过程:
讲解古诗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平仄、对仗等。
详细介绍古诗的组成部分或特点,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古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竹石》、《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晓景》三首古诗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首诗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古诗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古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诗的意境、表达技巧及对诗人情感的解读。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对古诗的理解、感受及讨论过程。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
强调古诗在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等方面的价值,鼓励学生热爱古诗,并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进行仿写或创作,下节课分享自己的作品。
7.布置课后作业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过程: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完成相应的课后习题。
提醒学生回家后,多阅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并尝试用古诗记录自己的心情或感悟。
8.教学反思
目标: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过程:
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点,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可以对以后的教学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素养的提升
2.诗歌创作能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