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 古诗三首《竹石》说课稿.docx
2025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竹石》说课稿
2025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竹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课《古诗三首》中的《竹石》。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情感与精神追求。《竹石》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凝练的语言,展现了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展开说课。
一、开场白
古诗是中华文化星河中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以其优美的韵律、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统编版语文教材精心编排古诗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升语文素养。今天,我们聚焦《竹石》这首经典古诗,它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诗人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在说课过程中,我将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情感、传承文化精神,阐述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设计思路。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竹石》选自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课文,旨在通过不同文体、不同时代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品质。《竹石》作为单元开篇古诗,以物喻人,借竹子扎根破岩、历经风雨仍坚韧不拔的形象,赞颂了正直不屈、坚韧顽强的精神,为学生理解单元主题奠定了文学与情感基础。它与单元其他课文相互呼应,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理想信念的力量。
(二)文本特点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七言绝句。从语言上看,全诗语言质朴简洁,用词精准。如“咬定”“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竹子的生长环境与顽强姿态,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写竹,实则写人,将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品格融入对竹子的描写中,使诗歌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从韵律上,诗歌押韵工整,朗朗上口,“中”“松”“风”“终”押“ong”韵,读起来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适合学生诵读品味,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掌握了诸如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结合上下文等理解古诗大意的方法,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了初步感知。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他们能够对文本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然而,对于古诗中托物言志等较为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诗人的情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理想信念”这类抽象概念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引导他们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品质,并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掌握“咬定”“立根”“千磨万击”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通过描写竹子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诗歌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体会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学习竹子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体会诗人通过竹子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借竹子所表达的刚正不阿、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所传达的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六、教法
(一)诵读感悟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配乐读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随着诵读的深入,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情感,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