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x
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石灰吟》和《竹石》两首古诗。这两首诗分别选自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石灰吟》讲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及其象征意义,展现了作者的抱负和品格;《竹石》则通过描绘竹子和石头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坚韧不拔的品格。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象等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所选的两首诗,既有助于巩固学生已掌握的古诗知识,又能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这两首诗中的品格寓意,也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品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石灰吟》和《竹石》,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品格寓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4.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尝试创作自己的诗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诗意和象征意义: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等,使学生深入理解诗人通过石灰和竹石所表达的坚韧不拔和高洁品质。
-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如《石灰吟》的七言绝句格式,以及《竹石》的七言律诗格式,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
2.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中的抽象意象:《石灰吟》中的“石灰”和《竹石》中的“竹石”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学生可能难以直接理解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例如,“石灰”象征的是经过磨难后的高洁,而“竹石”则象征的是坚韧不拔的品格。
-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而深刻,学生可能难以完全体会到诗人在《石灰吟》中表达的自勉之情,以及在《竹石》中展现的坚贞不屈之情。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创作自己的诗句:在理解了古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难点在于如何运用古诗的韵律和意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创作支架,如提供主题、情感或意象,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系统
-软件资源:古诗朗读软件、古诗教学PPT
-课程平台:学校在线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电子版教材、古诗背景资料、诗人介绍文档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如石头、竹子)、情境模拟、互动讨论、创意写作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石灰吟》和《竹石》的诗句,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象吗?”
-简要介绍两首诗的背景和诗人,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知(20分钟)
-分析《石灰吟》的诗意,重点讲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等关键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品格寓意。
-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石灰吟》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竹石》的诗意,讲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关键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坚韧不拔精神。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石灰吟》和《竹石》在韵律和主题上的异同。
3.巩固练习(10分钟)
-让学生自主朗读并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这两首诗的寓意吗?”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石灰吟》和《竹石》的核心寓意。
-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诗人的品格精神,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种精神。
5.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布置一道创意写作题:以“坚韧不拔”为主题,写一首四句诗,要求押韵,体现主题。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石灰吟》作者于谦的其他诗作,如《咏煤炭》、《观书有感》等,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于谦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
-与《竹石》主题相关的其他古诗,如郑燮的《竹石》、陆游的《示儿》等,以加深学生对坚韧不拔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