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x
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定位
《石灰吟》与《竹石》是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教材中的古诗篇目。这两首诗均以咏物抒怀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和坚韧精神的赞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领略古诗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应用等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发展语言建构与创造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感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分析
1.主题内容:《石灰吟》与《竹石》两首诗分别描绘了石灰和竹子在自然界中的特点,并通过这些特点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其中,《石灰吟》通过石灰的坚韧不拔象征了人的高洁品质,而《竹石》则通过竹子的坚韧和石头的坚定不移,表达了诗人对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的赞美。
-《石灰吟》:以石灰为载体,通过对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表达诗人对于坚守原则、清白自守的追求。
-《竹石》:通过对竹子和石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坚韧不拔、顶天立地的精神的赞美。
2.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象征意义。
-学习和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能力。
-难点:
-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和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的精炼、结构的严谨等。
-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将个人的情感和观点融入诗歌的鉴赏中。
四、教学资源与技术支持
1.多媒体资源:将《石灰吟》和《竹石》的诗意画面制作成视频或图片,以及配以适当的音频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阅读材料:准备与两首诗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涵。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诗歌鉴赏的相关文章和讨论区,让学生能够在线交流学习心得,同时使用在线词典帮助理解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5分钟)
内容:以一首轻松愉快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展示一系列描绘石灰和竹石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音乐和图片的同时,思考这些自然景物可能象征的品格和精神。随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并引出今天的主题——《石灰吟》和《竹石》。
2.新知探索(20分钟)
内容:首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并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接着,通过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在解读过程中,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如《石灰吟》中的“千锤万凿出深山”象征了人的意志坚韧,而《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则象征了坚定的信念。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互动体验(15分钟)
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的方式表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使用简单的道具和动作来辅助表达。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提供反馈,讨论表演是否准确地传达了诗歌的内涵。此活动旨在通过互动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实践应用(5分钟)
内容: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种自然景物,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该景物象征品格的赞美。学生可以参考《石灰吟》和《竹石》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简短的古体诗。完成后,学生可以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同学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这个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诗歌创作手法的理解,并鼓励他们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
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资源和互动体验,学生们对《石灰吟》和《竹石》的理解和感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在分析诗歌意象时,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起来仍有困难,我应该在讲解时结合更多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另外,学生在创作自己的诗歌时,语言表达还有待加强,我计划在下一次课中加入更多关于诗歌创作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位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七、评价与反馈机制
1.过程评价: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我会密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对他们的积极发言和创意表现给予即时肯定和鼓励,对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则适时引导和激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成果评价:在学生个人创作诗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