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 竹石 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x
10古诗三首竹石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古诗三首·竹石》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第2周星期二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竹石》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郑燮的品格和精神。
②学会鉴赏古典诗词,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③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①深入解析诗歌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②掌握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坚强意志。
③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乐观、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④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并准备相应的《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竹石》相关的图片,如竹石图画,以及介绍郑燮生平和作品的多媒体资料。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诗歌背景、作者介绍、诗句翻译及赏析的PPT课件,辅助教学。
4.教室布置:设置阅读角,摆放与竹石相关的书籍和艺术品,营造文学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竹石》,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还蕴含着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跟读,老师巡视指导。
2.老师提问:“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学生回答:“题目是《竹石》,诗中出现了竹子、石头、咬定、破岩等意象。”
3.老师总结:“这首诗以竹石为题材,通过描绘竹子和石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学生思考并回答:“这句话意思是竹子紧紧咬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
2.老师提问:“这句话表达了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表达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思考并回答:“这句话意思是经过千锤百炼,竹子依然坚韧有力,无论东西南北的风吹拂,都无法动摇它。”
4.老师提问:“这句话表达了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表达了竹子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1.老师提问:“同学们,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竹子的坚韧,也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要像竹子一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2.老师总结:“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五、课堂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竹石》,了解了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精神。”
2.老师总结:“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了,在生活中要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希望大家能够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六、布置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背诵《竹石》,并思考这首诗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2.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准备课后完成作业。
七、课堂总结
1.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对同学们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将《竹石》这首诗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勇往直前。”
2.学生起立,向老师鞠躬表示感谢,然后有序离开教室。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郑燮生平介绍:通过搜集郑燮的生平事迹,如他的官职经历、艺术成就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古代竹石文化:介绍中国古代关于竹石的文化内涵,包括竹石在文学、艺术中的象征意义,以及相关的成语典故。
-竹石绘画作品:收集并展示古代及现代的竹石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竹石的艺术美。
-竹石诗歌赏析:选取几首与《竹石》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和赏析,如王安石的《咏竹》等。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