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竹石》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x
10《竹石》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课为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竹石》一课。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以文本解读为基础,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感受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诗词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诗词分析,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在品味诗词中感受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竹石》,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六年级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诗词朗诵和初步的诗词理解。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更深层次的意境把握和情感体验理解还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六年级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因人而异,但总体上,他们对古典文学有好奇心,愿意尝试理解和欣赏。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独立阅读较长的文本。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朗读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擅长通过分析诗句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竹石》这首诗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二是对诗中意象的把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三是如何将抽象的诗词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此外,学生在分析诗歌时,可能难以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相结合,从而影响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2.设计“诗词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诗词的韵律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竹石图片和背景音乐,增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直观感受。
4.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创作过程,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竹石》诗歌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及诗歌结构分析等内容,明确预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况。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竹石》这首诗,设计问题如“诗中‘咬定’‘立根’等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和课堂提问,监控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诗歌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诗歌主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出《竹石》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诗歌的韵律、对仗和意境,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诗中有画”活动,让学生根据诗句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描绘画面等活动,体验诗歌的意境。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创作一首以“坚韧不拔”为主题的诗歌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诗歌创作相关的书籍和网站,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创作诗歌,巩固课堂所学。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一步了解诗歌创作技巧。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以及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活动和课后拓展,帮助学生逐步克服这些难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知识点梳理
《竹石》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古典诗词,以下是对本课知识点的梳理: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
1.了解作者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二、诗歌内容分析
1.理解诗歌的标题《竹石》所蕴含的意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的起承转合。
3.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竹、石、咬定、立根等。
4.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三、诗歌朗读与背诵
1.学习正确的朗读技巧,包括语音、语调、节奏等。
2.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3.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