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桂花雨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3桂花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桂花雨》
内容:本节课将围绕《桂花雨》一文展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桂花雨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情趣和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桂花雨》,学生能够理解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学生将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在语言运用方面,学生将通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桂花雨》中作者对家乡桂花雨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掌握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作者对桂花雨的描写中蕴含的深层情感。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那桂花雨,如烟似雾,飘散在空气中”这句话,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难点二: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段落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的推进来抒发情感的。
-难点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教材配套资源平台
-信息化资源:桂花雨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背景音乐
-教学手段: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朗读体会、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微笑着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描写家乡美景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家乡的美丽。”
2.老师出示课题《桂花雨》,引导学生读题,思考:“你们对桂花有什么印象?”
3.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桂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它不仅美丽,还有浓郁的香气。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桂花雨》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家乡桂花雨的独特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老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老师提问:“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文章主要描写了家乡桂花雨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精读课文
1.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
2.老师提问:“在朗读过程中,你们发现哪些句子特别优美?”
3.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如:“那桂花雨,如烟似雾,飘散在空气中。”通过分析这句话,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段落分析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提问:“文章开头是怎样引出桂花雨的?”
2.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文章开头通过描写桂花盛开的景象,引出下文对桂花雨的描写。”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中间部分,提问:“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作者在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5.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尾,提问:“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6.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文章结尾通过回顾全文,再次强调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写作手法探究
1.老师提问:“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2.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作者在文中使用了描写、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
3.老师举例说明:“比如,‘那桂花雨,如烟似雾,飘散在空气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桂花雨比作烟和雾,形象地描绘了桂花雨的美景。”
六、课堂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桂花雨》这篇文章,体会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习了作者在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3.老师鼓励学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像作者一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七、作业布置
1.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作文,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老师强调:“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作文生动形象。”
3.老师提醒:“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作文评析,希望大家做好准备。”
八、课堂总结
1.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