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3《桂花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3《桂花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第二课时。内容包括: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习“雨”“香”等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能联系生活实际,用“……的……,像……的……”的句式说话。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阅读课文,积累语言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情表达,感受语言的魅力。
4.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五年级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包括基本的汉字读写能力、简单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他们对四季变化、家乡风貌等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助于他们对《桂花雨》这篇课文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五年级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兴趣,喜欢通过阅读来感受文字的魅力。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学习,如阅读文字和图片;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听觉学习,通过听故事或朗读来吸收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桂花雨》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生字词的识别和书写,特别是那些形近字和多音字;二是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深情表达;三是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记忆和感受。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展示桂花图片和家乡风光视频,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丰富教学效果。
4.设计“桂花香飘四方”的创意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表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美丽的课文——《桂花雨》。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么,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索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描绘出家乡的桂花雨的。”
二、新课导入
1.老师板书课题《桂花雨》,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桂花”和“雨”的发音。
2.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桂花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桂花是一种香气扑鼻的花,它的花朵小而密集,颜色金黄,非常美丽。”
三、课文阅读
1.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老师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在桂花树下玩耍的情景。”
四、课文分析
1.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老师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对家乡桂花的回忆,以及桂花雨给家乡带来的美好。”
五、重点段落学习
1.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老师提问:“这一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桂花雨?”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作者用了‘纷纷扬扬’、‘香气扑鼻’等词语来形容桂花雨。”
3.老师提问:“你们觉得作者对家乡的桂花雨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作者对家乡的桂花雨充满了怀念和喜爱。”
六、拓展延伸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比如对家乡的一种花、一种食物的怀念?”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后,老师总结:“家乡的美好事物总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思念。”
2.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可以是家乡的一种花、一种食物,也可以是家乡的一种风景。”
七、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桂花雨》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桂花雨给家乡带来的美好。”
2.老师鼓励学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像作者一样,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八、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并预习下一课《月光下的凤尾竹》。”
九、课堂评价
1.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