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第二课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3《桂花雨》第二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桂花雨》第二课时,涉及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一是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桂花雨》,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二是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桂花雨的描写,提升对自然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三是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四是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探究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作者对家乡桂花雨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感受语言魅力:关注课文中对桂花雨的生动描绘,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桂花雨”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家乡情结。
-语言表达: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记忆。
-读写结合: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用文字描绘自己家乡的景物,提高写作能力。
-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物桂花样本、录音笔
-课程平台:班级学习平台,用于发布学习资料和互动交流
-信息化资源:桂花生长图片、桂花雨的视频资料、相关文学作品链接
-教学手段:朗读、讨论、写作练习、角色扮演、思维导图制作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桂花雨的音视频,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画面中感受桂花雨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家乡美景的联想。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学到的内容,如桂花雨的来历、桂花的特点等,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作者对家乡桂花雨的描写、情感表达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举例说明:选取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如“那桂花雨下得真美,就像下了一场细雨”,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作者为何将桂花雨比作细雨,以及这种比喻在文中的作用。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尝试用文字描绘自己家乡的景物,如家乡的河流、山川、花草等,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桂花雨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和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写作中。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以“家乡的……”(如家乡的河流、家乡的树木、家乡的风土人情等)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醒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拓展活动(约10分钟)
-邀请家长参与,分享他们童年时期家乡的美好回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家乡的魅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收集关于家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成一份家乡风景画册。
7.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注:以上时间分配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知识点梳理
《桂花雨》第二课时知识点梳理:
1.课文理解
-理解作者对家乡桂花雨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掌握课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
2.修辞手法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那桂花雨下得真美,就像下了一场细雨”。
-分析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如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丰富情感表达。
3.文学鉴赏
-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如“桂花雨落满了院落,就像一层薄薄的雪花”。
-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4.语言表达
-学习如何运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记忆。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情感体验
-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桂花雨”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家乡情结。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6.价值观培养
-从课文中汲取积极向上的情感,如对家乡的热爱、对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