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3《桂花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桂花雨》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分析桂花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升学生对优美句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桂花的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桂花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创造欲望。
4.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桂花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重点关注桂花雨的描写,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学习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语速和停顿,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体会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离别与重逢的复杂心情,建立情感共鸣。
-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桂花与家乡的联系,以及桂花在传统节日中的象征意义。
-个性化表达: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个性化表达,如续写故事或创作相关诗句。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录音笔、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班级微信群
-信息化资源:桂花图片、桂花相关音频资料、桂花文化介绍视频
-教学手段:朗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幅桂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桂花的香气和外观,引起学生对桂花的兴趣。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之前学习过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课文,回顾如何运用感官描写和修辞手法。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a.介绍课文背景,讲解作者背景和桂花的历史文化。
b.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分析桂花的特点和桂花雨的意境。
c.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
a.以课文中的比喻为例,分析桂花香气的形象化表达。
b.通过桂花雨与作者情感的联系,说明自然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互动探究:
a.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享自己的理解。
b.角色扮演:选择几位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深入阅读与赏析(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a.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注重点词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b.朗读全文,注意停顿和语气,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教师指导:
a.针对学生的标注,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使用的写作技巧。
b.提醒学生在朗读时注意情感的传递,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作业设计与拓展(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a.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创作小作文,描述自己家乡的某种花卉,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教师指导:
a.逐题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学生掌握作业要求。
b.给出作文创作建议,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个性。
5.总结与反馈(约5分钟)
-教师总结:
a.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b.提出对本节课的学习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学生反馈:
a.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b.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6.课后延伸活动(约10分钟)
-学生活动:
a.观看桂花种植或制作的视频,了解桂花的种植技术和历史文化。
b.在家尝试写一篇关于家乡花卉的短文,分享给家人或同学。
-教师指导:
a.鼓励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进行延伸学习,增强学习兴趣。
b.提供相关资料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课后活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桂花诗词:收集古代诗人描写桂花的诗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通过诗词欣赏,加深学生对桂花文化的理解。
-桂花摄影作品:收集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的桂花摄影作品,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桂花的美丽和变化。
-桂花美食制作:介绍桂花糕、桂花糖等传统桂花美食的制作方法,让学生了解桂花在生活中的应用。
-桂花传说故事:搜集与桂花相关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桂花仙子、桂花树下的爱情故事等,通过故事讲述,增强学生对桂花文化的兴趣。
2.拓展建议: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