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桂花雨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时以《桂花雨》第二课时为教学内容,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通过深入理解《桂花雨》的意境,学生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审美感知,学会从文化角度欣赏文学作品,同时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写作。他们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有一定的理解,但可能缺乏对文学作品深层情感的把握。在阅读《桂花雨》之前,学生可能对桂花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可能认识不足。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自然景物和家乡情感题材的作品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自主学习。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阅读来理解文本,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依赖于视觉和听觉的直观体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桂花雨》的深层情感时可能遇到困难,特别是对作者情感的表达和家乡文化的内涵把握。此外,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表达可能是一个挑战。同时,由于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他们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理解作品的多重意义。
教学资源
-课本《桂花雨》原文
-教学课件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有关桂花和家乡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小黑板或白板
-朗读音频
-学生作品展示平台(如电子屏幕或展示墙)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家乡的美好回忆。随后,教师展示一幅桂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桂花的美丽,并提问:“你们知道桂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以此引入新课《桂花雨》。
用时:5分钟
2.新课讲授
(1)朗读课文,感受情感
详细内容:教师范读《桂花雨》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朗读节奏,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用时:10分钟
(2)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详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概括段落大意,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例如,教师提问:“文章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用时:10分钟
(3)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详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如“桂花雨,桂花雨,飘啊飘啊,像雪花,像雨点,像珍珠,从树上落下来,轻轻地,轻轻地,洒满了我的头发,洒满了我的衣服。”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用时:10分钟
3.实践活动
(1)角色扮演
详细内容: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用时:15分钟
(2)绘制思维导图
详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桂花雨》的思维导图,包括作者情感、景物描写、家乡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用时:10分钟
(3)创作诗歌
详细内容: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首关于家乡的诗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用时:10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
(1)作者情感方面
举例回答:学生讨论“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可能回答:“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等。
(2)景物描写方面
举例回答:学生讨论“课文中哪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可能回答:“桂花雨的美丽”、“家乡的景色”等。
(3)家乡文化方面
举例回答: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家乡的文化?”可能回答:“桂花与家乡的关系”、“家乡的风俗习惯”等。
用时:10分钟
5.总结回顾
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手法来表现家乡的美好。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家乡的变化,传承家乡文化。
用时: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2.语言表达能力增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朗读、角色扮演和创作诗歌等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能够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家乡的美景和情感,提高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塑造:
4.文化意识与传承意识增强:
本节课涉及了桂花和家乡文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