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题临安邸》这首古诗,包括诗歌的背景、作者介绍、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修辞手法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教学内容与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三首》相关,学生已有对古诗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他们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了解相对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初步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但深入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尚待加强。
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逐渐增强,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较好,但独立思考和质疑的习惯有待培养。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题临安邸》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将影响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诗句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3.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和表达的能力,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程度,将影响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持续动力和兴趣。
总体而言,五年级学生在学习《题临安邸》这首诗时,既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基础,又存在一些学习上的不足。因此,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设计“诗歌朗诵会”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诗句进行角色扮演,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3.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
4.结合“诗中有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题临安邸》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写的吗?它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林升及其创作背景。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提问:这首诗中,有哪些景物让你印象深刻?
3.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一幅画来描绘这首诗,你会画些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
3.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诗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六、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教师展示一幅与诗歌意境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根据画作,发挥想象力,创作一段诗歌。
3.教师点评并总结,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八、布置作业(5分钟)
1.学生课后背诵《题临安邸》。
2.家长协助学生了解林升的生平事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时长: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背诵《题临安邸》这首古诗,并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情感。学生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2.能力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分析诗歌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3.审美鉴赏: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解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