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12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2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教材分析
《12古诗三首》选自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均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歌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社会风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语言文字鉴赏能力。
2.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3.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提升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4.增强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五年级学生对古诗词已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记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具备基本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唐代诗人的作品,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所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尤其是对那些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歌。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简单的古诗词。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分析诗句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时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包括对古代词汇的生疏、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不够准确、以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背诵古诗词时可能会遇到记忆困难,尤其是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针对这些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句,如结合注释、图片、背景故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2.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平台。
3.信息化资源:唐代历史背景资料、杜甫生平介绍、相关诗歌视频欣赏。
4.教学手段: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让学生预习《春望》这首诗,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春望》,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预习报告了解学生是否完成了阅读和问题思考。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春望》等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如对诗中意象的解读。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以便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诗歌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杜甫生平视频或讲述杜甫与《春望》的创作背景故事,引出《春望》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春望》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解读,如让学生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对比手法。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国破山河在’中的‘破’字有什么含义?”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体验诗歌中情感的表达。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如对诗中用词的疑问,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情感,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春望》的背诵和解读作业,要求学生不仅背诵诗句,还要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杜甫诗歌相关的书籍、网站、视频等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