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 乘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乘加乘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运算能力,能够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
2.培养逻辑思维,理解乘法运算的规律。
3.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乘加乘减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解答。
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识别其中的乘加乘减关系,进行转化。
3.设计分层练习,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4.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突破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直观教具,如乘法口诀卡片,帮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2.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乘加乘减的规律。
3.设计游戏“算算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乘加乘减运算。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实际应用案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与乘法相关的图片,如苹果、书本等,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如果这里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再增加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以此引出乘加乘减的主题。
2.新课讲授
(1)讲解乘加乘减的定义和运算顺序,结合具体例子,如“5×3+2”和“5×3-2”,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2)展示乘法口诀表,帮助学生记忆乘法的基本运算结果,为乘加乘减的计算打下基础。
(3)通过板书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乘加乘减的计算过程,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3.实践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确保学生正确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每组选择一个乘加乘减的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学生小组讨论
(1)举例回答: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乘加乘减的数学问题?例如,如果小明有5个苹果,他再买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是一个乘加问题,可以用5×3+2来表示。
(2)举例回答:如何确定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例如,在计算5×3+2时,先进行乘法运算5×3得到15,然后再加上2,得到17。
(3)举例回答:如何检查乘加乘减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例如,可以通过逆运算来检查,即用加法或减法来验证乘法的结果。
5.总结回顾
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乘加乘减的定义、运算顺序和实际应用。通过提问和回答,帮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如乘法口诀表的应用和运算顺序的判断。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乘加乘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用时:导入新课5分钟
新课讲授15分钟
实践活动15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1.运算能力提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能够在实际计算中正确运用运算顺序,提高了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2.知识理解加深:学生对乘法运算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乘法与加法、减法相结合,解决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
3.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能够将乘加乘减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计算购物金额、分配资源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习兴趣提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他们在互动中学习,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5.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竞赛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6.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并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更好地进行推理和判断。
7.自我反思能力:学生在完成练习和讨论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计算过程进行反思,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提高了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的能力。
8.学习习惯养成: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对待练习等。
9.适应能力提高:面对不同难度的问题,学生能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提高了适应能力。
10.创新意识激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激发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