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4.2.3乘加、乘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4.2.3乘加、乘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材分析
嘿,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探索一个有趣的问题——乘加、乘减。这可是咱们二年级数学课本上的重要内容哦!我们要用乘法和加减法结合起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动手动脑,看看怎么玩转这些数学游戏吧!??
核心素养目标
学情分析
同学们,我们二年级的小数学家们,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在数学的世界里探索出了不少奥秘。首先,从知识层面来看,你们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字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但是,对于乘法,尤其是乘加、乘减这种结合了乘法和加减的运算,有些同学可能刚开始会觉得有点儿难度。
在能力方面,我们班上的同学各有特点。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能够迅速找到解题的规律;有的同学则更擅长形象思维,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一些同学能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但也有一些同学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至于素质方面,同学们的整体学习态度是认真的,但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有所差异。有的同学非常积极,勇于发言,有的同学则相对沉默。在行为习惯上,大部分同学能够保持良好的听课习惯,但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可能会有小动作,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材,特别是关于乘加、乘减的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比如数字卡片、乘法口诀表,以及图表,帮助同学们直观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律。
3.教学工具:准备计数器、算盘等数学工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在操作台布置一些实物教具,如积木,用于演示乘加、乘减的原理。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前一天通过班级微信群发送关于乘加、乘减的预习资料,包括PPT讲解乘法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乘加、乘减实例。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用乘法简化加法和减法?”设计问题,如“如果我们要计算5个3的和,你会怎么做?”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收集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课前阅读资料,初步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进行预习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建立乘加、乘减的基本概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引入,提出问题:“如果小猴子每天摘5个桃子,连续摘了3天,他总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讲解知识点:通过故事中的问题,讲解乘加、乘减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竞赛,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类似的乘加、乘减问题。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乘加、乘减的计算过程。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竞赛中积极参与,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计算过程。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乘加、乘减的应用。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乘加、乘减的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在家练习。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一些与乘法相关的数学游戏或故事书,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巩固乘加、乘减的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增加对乘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作用与目的: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在本节课的学习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以下资源,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和应用。
(1)乘法口诀表的应用:乘法口诀表是学习乘法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将口诀应用于乘加、乘减的计算中。例如,通过口诀“二五一十”,学生可以快速计算出2乘以5等于10,进而应用于解决2加2加2等于多少的问题。
(2)实际生活案例: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与乘加、乘减相关的案例,如购物找零、烹饪食谱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