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乘法(一)——乘加 乘减》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表内乘法(一)——乘加乘减》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为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表内乘法(一)——乘加乘减》。设计思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操作实践、游戏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乘加乘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学生的数感,通过乘加乘减的运算,帮助学生建立对乘法关系的直观感受。
2.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让学生学会用乘法符号表示乘加乘减运算,提升符号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图形辅助,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减法的关系。
4.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提高学生准确、迅速进行表内乘法运算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乘加乘减的规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在知识层面上对乘法概念已有初步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但对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律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逐渐增强,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需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有待进一步培养。
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影响了学习效果。此外,部分学生的书写规范性和计算准确性有待加强。这些因素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注重以下几点:
1.结合学生已有知识,通过直观教具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律。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加强对学生的注意力引导,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注重学生的书写规范性和计算准确性,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直观教学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如利用乘法口诀卡片、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究乘加乘减的规律,培养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3.设计趣味游戏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动画演示、视频教学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表内乘法(一)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喜欢数学游戏吗?你们知道乘法游戏吗?”
展示一些关于乘法游戏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游戏的乐趣。
简短介绍表内乘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表内乘法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表内乘法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表内乘法的定义,包括乘法的符号和基本运算。
详细介绍乘法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乘法口诀表帮助学生理解。
3.表内乘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表内乘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简单的表内乘法案例进行分析,如计算家庭购物中的总价。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表内乘法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表内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快速计算表内乘法?”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表内乘法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表内乘法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表内乘法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表内乘法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表内乘法。
7.课后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练习表内乘法乘加乘减的题目;
(2)思考如何将表内乘法应用于日常生活;
(3)准备一个小游戏,与家人或朋友一起玩,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