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3 (新版)沪教版.docx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3(新版)沪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3(新版)沪教版
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构成微粒展开,具体内容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概念;原子结构、化学键、离子键的形成;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式的书写。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构成微粒及其基本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概念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微粒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同时,加强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其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2.化学键的形成和离子键的区别。
难点:
1.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和记忆。
2.化学键理论在实际化学现象中的应用。
解决办法:
1.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方式直观展示微粒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逐步揭示微粒之间的关系和化学键的形成原理。
3.结合实例,如水分子结构、离子化合物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5.通过课后习题和实验操作,巩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教学用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化学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原子结构动画、化学键形成动画、物质微粒结构图片集
-教学手段:实物模型、演示实验器材、实验指导书、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一段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铁生锈、燃烧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涉及到物质的组成和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讲授新课(20分钟)**
1.**原子结构(5分钟)**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学生观察模型,回答问题: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原子核和电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分子与化合物(10分钟)**
-通过实例讲解分子和化合物的概念,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
-学生尝试画出水分子的结构图,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总结分子结构的特点。
3.**离子与离子键(5分钟)**
-介绍离子和离子键的概念,通过动画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察动画,回答问题:离子是如何形成的?离子键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
**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并说明其构成微粒。
2.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原子、分子、离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原子可以组成分子,分子可以组成化合物,离子可以组成离子化合物。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展示一组物质图片,学生猜测这些物质的构成微粒。
2.学生猜测,教师揭示答案并解释原因。
3.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微粒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双边互动(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科学家发现原子结构的过程。
2.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用时**:共计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介绍原子结构理论的演变过程,从道尔顿的原子论到汤姆孙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再到卢瑟福的原子核模型,直至现代的量子力学模型。
-**化学键的类型**:详细探讨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物质的分类**:除了基本的分子、原子、离子,还可以拓展到胶体、溶液、晶体等不同状态的物质,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