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3.2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2 (新版)沪教版.docx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3.2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2(新版)沪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2.教学年级和班级: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全体学生
3.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星期X第X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组成元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3.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的化学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分类、变化等。他们对简单的化学反应和元素符号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化学性质掌握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保持较高的兴趣,尤其对实验操作和化学现象感到好奇。学生的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规律,但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风格上,学生中既有偏好通过实验操作学习的,也有喜欢通过阅读和讨论来理解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首先,学生可能对元素周期表的复杂性和规律性感到困惑,难以记忆和运用。其次,学生在理解元素化学性质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它们需要抽象的思维来分析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的行为。此外,学生在将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感到挑战,因为这需要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和元素化学性质。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元素组成的问题。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动态变化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趋势,增强直观感受。
4.组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验证元素的性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设计元素知识竞赛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问:“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吗?铁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教师简要介绍元素的概念,强调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通过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元素周期律。
-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书写元素符号。
-介绍常见元素的性质,如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等,并举例说明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存在形式。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不同元素在不同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如金属与酸反应、非金属与氧气反应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个元素,通过查阅资料或回忆课本知识,总结该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各组汇报总结,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进行元素知识竞赛,通过抢答和问答形式,巩固学生对元素知识的掌握。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以及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元素知识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享学习感受,教师点评并鼓励。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完成课本中与元素相关的基础练习题;
2.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元素,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3.思考如何将元素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演变: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包括门捷列夫的周期表、现代周期表的构成等。
-元素分类: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中不同类别的元素,如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内过渡元素等,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元素符号的由来:探究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和演变过程,了解不同元素符号背后的故事。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介绍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地壳、海洋、大气中的元素含量等。
-元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元素在建筑、交通工具、电子产品中的使用,非金属元素在食品、药品、化工产品中的作用。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阅元素周期表的历史演变资料,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索元素世界过程中的艰辛和智慧。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元素分类的科普书籍或文章,加深对元素周期表中各类元素性质和特点的理解。
-通过观看科普视频或参加科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