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新版)沪教版.docx

发布:2025-04-18约5.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6.3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新版)沪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6.3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新版)沪教版

1.物质的溶解性

2.溶解度的概念

3.溶解度曲线

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5.溶解度计算及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学会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2.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3.提高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溶解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化学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基本的化学变化等基础知识。他们对于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区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对于化学实验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喜欢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理论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逐步掌握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阅读和思考来理解抽象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理解溶解度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抽象性,二是分析影响溶解度因素时的逻辑推理能力不足,三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遇到实验误差和实验现象解释的难题。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挑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化学》下册沪教版。

2.辅助材料:准备与溶解度相关的图片、溶解度曲线图表以及相关教学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试管、滴管、酒精灯、蒸馏水、食盐、蔗糖、碘、温度计等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并准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分组实验和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日常生活中物质溶解的短视频,如泡茶、洗衣服等,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2.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溶解的速度和程度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回顾溶液的概念,讨论溶质和溶剂的区别。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溶解度的概念: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强调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溶解质量。

2.溶解度曲线:展示溶解度曲线图,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特点。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难点,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物质的溶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解现象。

2.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现象。

3.教师指导: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冰块融化、盐的溶解等。

2.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制药、化工生产等。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并思考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时间(分钟)|教学环节|内容|

|------------|------------------|------------------------------------------------------------|

|5|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15|讲授新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