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

发布:2025-03-28约6.54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12

第一节水循环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学问·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运用资料,说明洪涝灾难的成因。

核心素养

1.通过模拟试验、示意图及文字材料,分析水循环的环节、过程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区域图及相关文字资料,分析区域内水循环及其意义,分析不同区域内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区域认知)

3.通过生活、生产实际,正确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促进区域水循环的良性发展,合理利用水资源,谋求人地协调。(人地协调观)

一、“水的行星”

1.从形态上看

水呈气态、固态和液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中,形成各种水体。

2.从空间分布上看

水体

特征

海洋水

海洋水是主要的,它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

陆地水

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

大气水

数量最eq\a\vs4\al(少)但分布最广

3.从利用上看

(1)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2)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更。

2.能量:太阳能和地球重力能。

3.类型:依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4.过程及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特殊提示]

(1)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2)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3)海洋同时参加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4)三种水循环类型都包括蒸发和降水环节。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联系四大圈层,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水循环深化大气系统内部,深刻影响全球气候的变更。

3.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形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四、洪涝灾难防治

1.类型

(1)洪水灾难:由于暴雨或冰雪溶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自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难。

(2)雨涝灾难: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凹地区积水、沉没的现象。

2.防卫措施

(1)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

(2)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特殊提示]

防卫洪涝灾难的工程措施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或滞洪区、蓄洪区),完善排涝设施等。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

一、推断题

1.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有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循环水量最大。(×)

3.水循环既是物质流也是能量流。(√)

4.对地表形态有塑造作用的水循环环节是下渗和地表径流。(×)

5.洪涝灾难是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引起的低凹地区积水、沉没的现象。(×)

二、选择题

6.塔里木盆地主要参加的水循环类型是()

①海陆间循环②海上内循环③陆地内循环

A.① B.②

C.③ D.①③

答案:C

7.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能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冲突

②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③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不能对太阳辐射能起到汲取、转化和传输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8.预防洪涝灾难的工程措施是()

A.修筑堤坝和疏浚航道

B.修筑梯田和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和分洪区

D.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

答案:C

三、填空题

9.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上图中共反映出_________种水循环,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

(2)水循环的外在动力主要来自_________能和重力能。

(3)“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_________环节(填图中数字代号),图中②环节表示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3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2)太阳辐射

(3)④水汽输送

探究点(一)eq\b\lc\|(\a\vs4\al\co1(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注意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峻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