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第2课时洪涝灾害防治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PAGE
PAGE8
第2课时洪涝灾难防治
基础达标练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年降雨量在800~1700?mm
1.下列关于贵州省洪涝灾难严峻的缘由,说法正确有()
①年降雨量大,雨季较长
②平原多,排水不畅
③水域少,调蓄实力不足
④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贵州以高原为主,②错误。
2.下列关于洪涝灾难的治理及防灾减灾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灾中首先爱护财物,削减经济损失
B.灾后喝煮沸后的水,不吃被浸泡的食物
C.灾前刚好关注天气预报及灾难预警
D.种植水土保持林,建设合理的水利工程
答案:A
解析:灾中应首先爱护人身平安。
下图示意海河流域,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世纪50年头以来,在海河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其主要目的是()
A.调水入京,解决缺水现状
B.建坝发电,解决能源短缺
C.调整水量,缓解旱涝灾难
D.发展水产养殖,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依据图中调水线路可知,“调水入京,解决缺水现状”与在海河流域西部、北部修建水库关系不大。建坝发电能缓解、但不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依据海河水系特征,海河是扇形水系,流域洪涝灾难多,同时华北地区多春旱。20世纪50年头以来,在海河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其主要目的是调整水量,缓解旱涝灾难。发展水产养殖不是水库修建的主要目的。
4.治理海河流域洪涝灾难的根本措施是()
A.山区河段裁弯取直
B.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C.源头修建蓄洪水库
D.上游建立分洪工程
答案:B
解析:海河是扇形水系,洪涝灾难主要发生在中下游,主要是排水不畅导致的。治理海河流域洪涝灾难的根本措施是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洪涝灾难主要发生在中下游,上游山区河段裁弯取直对缓解洪涝灾难效果不大。源头(上游)位于山区,水量小,中下游水量大,洪涝灾难多,源头修建蓄洪水库、上游建立分洪工程不能缓解中下游洪涝灾难。
读“某年6—9月长江某水文站观测到的水位、流量改变趋势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据图可知,该年6—9月洪水灾难产生的缘由是()
A.降水总量多,流量大
B.降水强度大,流量大
C.河床淤积,容水量削减
D.植被增加,阻碍水流
答案:C
解析:从示意图可知,该年6—9月出现洪水灾难是因其水位接近或超出历史最高水位,但其流量和历史最大流量相比,差距较大。据此可判定,该年6—9月水位高应是由河床淤积,容水量削减导致的。
6.从图中信息看,下列治理长江水患最根本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C.中游河段裁弯取直
D.增加湖泊的蓄洪实力
答案:A
解析:图示信息反映出长江水患的成因是河床淤积抬高,治理此现象(河床淤积抬高)的干脆措施是削减河流挟带的泥沙,削减泥沙的根本措施是保持中上游地区的水土。
2024年夏季,我国部分城市遭受了严峻的城市内涝。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下列有关城市内涝产生缘由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城市地表硬化面积过大,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
②城镇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易导致降水强度增大
③城市建设导致市区蒸发量减小
④城市管网不完善,城市规划赶不上城镇化发展速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城市内涝产生缘由有城市地表硬化面积过大,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①对;城镇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易导致降水强度增大,②对;城市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市区蒸发量增大,③错。城市管网不完善,城市规划赶不上城镇化发展速度,排水实力差,④对。
8.下列措施对减轻城市中心区内涝作用较小的是()
A.植树种草、建设绿地
B.路面硬化多用渗水方砖,增加下渗
C.提倡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城市建设中尽可能爱护自然池塘、河道
答案:C
解析:植树种草、建设绿地利于增加下渗,可以减轻内涝。路面硬化多用渗水方砖,增加下渗,可以减轻内涝。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对减轻内涝作用小。城市建设中尽可能爱护自然池塘、河道,提高调蓄实力或排水实力,可以减轻内涝。
点睛如何防治城市内涝
(1)工程措施
①整治河道,实行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②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③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④增加调蓄实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⑤增加渗透实力,如铺设透水路面,建下凹式绿地。
(2)非工程措施
①进行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如利用RS和GIS等建立模型,评估风险。
②适当增大设计参数,应增大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取值。
③完善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约束和制裁不利于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