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安全记心上》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docx
第8课《安全记心上》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课《安全记心上》第三课时,旨在让学生在了解交通安全规则的基础上,学会如何遵守规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活动,帮助学生将交通安全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法治意识,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形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在情景模拟中学会与他人协作,共同维护交通秩序。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三年级学生对交通安全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说出基本的交通信号和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要走人行道等。但他们对交通规则的细节和实际应用可能了解不足。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游戏和互动活动有较高的参与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来掌握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擅长动手操作和实际体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交通规则的具体应用时可能存在困难,如如何判断复杂的交通情况、如何正确使用安全设施等。此外,学生在遵守规则时可能受到同伴影响,难以坚持个人的安全行为。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交通标志模型
-交通安全动画视频
-实物交通工具模型
-安全教育手册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交通情景模拟场地
-交通信号灯教具
-安全教育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交通安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交通安全的问题?”
展示一些交通事故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交通安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包括交通规则、安全意识等。
详细介绍交通安全的组成部分,如行人、车辆、道路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交通安全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交通安全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交通安全案例进行分析,如闯红灯、未佩戴安全带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交通安全的风险和后果。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交通安全问题进行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问题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交通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等。
强调交通安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7.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鼓励学生将交通安全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周围交通环境中的安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与家人和朋友分享所学。
8.课堂延伸活动(10分钟)
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交通安全知识的理解。
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或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加深对交通规则的记忆。
邀请家长或社区交通安全志愿者参与,共同参与课堂延伸活动,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安全知识掌握:
学生在本节课结束后,能够准确识别交通信号、交通标志,了解交通规则的基本内容。例如,学生能够说出行人横穿马路时应当遵守的规则,如等待绿灯、走人行横道等。他们还能够认识到不同道路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如驾驶员在路口要减速慢行,行人应避让车辆。
2.安全意识提升:
3.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得到锻炼。他们能够倾听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