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案)模板(9).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基本信息
学情分析
分析要点:1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
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1)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得可怜。
2) 高一年的学生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
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3) 山区学生诗词基础差,朗诵能力不强。
教学目标
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目标:
1) 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通过把握意象,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通过聆听《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中凄美的意境,从而导入本课。
二、 讲授新课:
1、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1)听录音,全班跟读
(2)初步感受
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 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首有关什么内容的词?(送别词)哪个词可以体现这一主 旨?(伤离别)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
——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3)知人论世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一一柳永
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 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 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 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现存有《乐章 集》。
写作背景:作者才情卓著,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处世 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 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 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4)明确基调:
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
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什么?请一位 同学谈一谈。一一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2、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诵读这首词,让我们再次共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如
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 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
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3、三进意境:(通过分析意象去品味意境,进而分析词中所用的艺术手法)
1) 学生朗读全文
2) 通过几次朗读,我相信同学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爱人离别图,现在让我们再次
走进这首词,通过分析意象去品味意境,掌握词的艺术技巧。(学生朗读、分析,教师点拨) 明确: 词中描写的景物
意境
上片烟波、下片虚写实写:寒蝉、长亭、骤雨 凄切悲凉
上片
烟波、
下片虚写
实写:寒蝉、长亭、骤雨 凄切悲凉
暮霭、楚天 苍茫落寞
杨柳、晓风、残月 凄清孤寂
4、课外延伸(课堂练习):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滔。
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饯别?请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明确: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亦可)的手法,借助眼前烟水、飞鸟、青山和白滔 等意象,通过遥望和凝思,想象别后友人的情景,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来表达离情 别绪。
5、 柳永的《雨霖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离情别绪写得缠绵俳恻、动人心弦。 通过前面的诵读、感悟,想必同学们对此已有较深刻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 会说一说自己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并作简要分析。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此句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诗人想象与恋人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 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 景,越发增添了凄清、伤感的情调。此句妙在寓情于景,意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