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docx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差异,包括区域差异、季节差异、垂直差异等。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将能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对自然环境的整体认识;通过分析区域差异,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较为初步,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可能因人而异。在知识层面,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知识,如气候、地貌等,但对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正在形成中,能够通过地图、图表等地理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但在复杂问题的解决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欲望,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而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激励。在行为习惯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有的学生则可能分心或参与课堂纪律较差。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以下影响: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此外,教师还需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总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然地理要素图片、地理区域分布图、气候变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学生对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地形模型、气候模拟器等实验器材,以辅助学生进行地理环境模拟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讨论空间;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并思考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如何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请举例说明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来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上传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反馈。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或播放自然纪录片片段,引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概念,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地貌、水文等要素,展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如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区域特征。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例如,对于学生提出的“为什么某些地区的生态系统更脆弱?”等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3.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