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家庭的记忆 第一课时(优质说课稿)-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docx
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优质说课稿)-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选自统编版五四制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家庭,了解家庭结构,感受家庭的温暖。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记忆的珍贵,从而增强对家庭的情感认同。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道德实践与自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家庭记忆的重要性,学生能够增强对家庭文化的认同,培养对家人的感恩之情,形成积极的家庭观念,提升道德素养,同时发展对家庭历史的情感联结和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家庭结构的基本认识:重点引导学生识别家庭的不同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等,并了解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
-家庭记忆的珍贵性:强调家庭记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故事和传统对于传承家庭文化和价值观的意义。
2.教学难点:
-家庭关系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情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家庭记忆的传承: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家庭记忆的传承价值,需要通过家庭照片、故事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家庭记忆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将家庭记忆传承下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物教具(家庭照片、家庭成员模型)、录音笔。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校园网络平台。
-信息化资源:家庭视频资料、网络故事分享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相关课程资源。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故事讲述、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家庭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展示一组家庭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照片中的家庭成员和场景。
-提问:“你们认为家庭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家庭是我们的温暖港湾,是传承文化和价值观的地方。”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讲解家庭结构的基本概念,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等,并举例说明。
-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讲解家庭记忆的重要性,引用名言或故事,强调家庭记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情境体验(10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家庭记忆的短片,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的记忆,讨论这些记忆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每组选代表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发放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家庭对你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6.角色扮演(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场景,让学生体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扮演过程中的感受。
7.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记忆的重要性。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传承家庭记忆?”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家庭记忆。
8.家庭作业(3分钟)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收集家庭照片或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教学时间总计: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家庭的基本概念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家庭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承担着生育、教育、抚养、赡养等社会功能。
2.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父母、已婚子女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已婚子女及其父母组成的家庭。
-单亲家庭:由父母中的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其他特殊家庭结构:如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等。
3.家庭成员的角色与关系
-父母:负责家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育子女。
-兄弟姐妹:相互关爱、支持,共同成长。
-子女:尊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学习家庭文化。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亲情、友情、爱情等。
4.家庭记忆
-家庭记忆:家庭成员共同经历的事件、故事、传统等。
-家庭记忆的重要性:传承家庭文化、培养家庭情感、促进个人成长。
5.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对个人成长具有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的内容:品德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