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17 古诗三首 优质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统编版)[001].docx
第6单元17古诗三首优质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统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第6单元17古诗三首”是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材中的一课,选入了《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春望》三首经典古诗。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课程内容与统编版教材紧密关联,通过诗歌的朗读、解析和背诵,让学生在掌握古诗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将提高朗读、解析和创作古诗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文学素养;同时,通过深入思考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此外,学生将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汉字书写和朗读技巧,对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简单的诗句含义,并具备一定的古诗背诵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较浓,喜欢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他们在学习能力上,已经能够独立阅读简单文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善于通过合作和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喜欢直观、互动和体验式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背景文化时可能会遇到困难,特别是对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表达方式的理解。此外,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可能需要老师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解释,以及如何将诗句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也是学生可能面临的挑战。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了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课程进度自学和复习。
2.辅助材料:收集与《古诗三首》相关的图片、背景资料和视频,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文化背景。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必要的学习工具,如字典、参考资料等,以便学生在讨论时查找资料。同时,准备一块大白板供展示重点内容和学生作品。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关于《古诗三首》的预习资料,包括诗的背景介绍和生僻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预习时关注诗句的意象和情感。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请找出你认为最美的诗句并解释原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句背后的情感。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主阅读教材和补充资料,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通过在线平台提交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资源分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引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手法。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诗进行背诵,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句含义。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诗人介绍,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背诵和解释诗句的作业。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以及如何将诗句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和课后拓展,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这些知识点和技能。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