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9课《父爱之舟》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五四制)[001].docx

发布:2025-03-26约3.28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9课《父爱之舟》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五四制)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19课《父爱之舟》第一课时,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感悟亲情的温暖。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已学的课文《父亲的爱》等篇目有联系,通过联系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爱的内涵,感受家庭亲情。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鉴赏和人文素养。通过学习《父爱之舟》,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培养学生对亲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课文《父爱之舟》中的父爱情感,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和感激之情;2.感悟课文中蕴含的家庭亲情和传统文化。

难点:1.学生对父爱情感的体验和理解;2.将课文中的家庭亲情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伟大。

2.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对父爱的理解。

3.通过多媒体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中的家庭亲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设计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的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父爱场景的照片,以及相关的音乐片段,以增强情感体验。

3.教学课件:制作PPT课件,包含课文内容、作者介绍、背景知识等,辅助课堂教学。

4.教室布置:设置讨论区,准备纸笔等写作工具,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父爱主题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父爱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展示一些关于父爱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父亲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父爱的伟大。

简短介绍父爱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父爱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父爱的基本概念、表现形式和重要性。

过程:

讲解父爱的定义,包括其主要表现如关怀、支持、教导等。

详细介绍父爱的不同表现形式,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课文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父爱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课文《父爱之舟》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课文的背景、作者情感以及父爱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全面了解父爱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父爱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以及父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父爱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父爱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父爱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父爱的基本概念、课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强调父爱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珍惜与父亲相处的时光。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或报告,分享自己与父亲的故事,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父爱之舟》的主题,掌握父爱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父爱在不同情境下的体现,如关怀、支持、教导等。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父爱案例,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父爱有了更深的感悟,能够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增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学生在情感上更加关注家庭亲情,懂得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了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意识。

3.合作与交流能力:

-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