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
目录
一、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二、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教学研究中期报告
三、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四、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教学研究论文
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深感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历史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
2025-06-12 约7.26千字 15页 立即下载
-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大全.pdf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大全
在公务员类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必考的一个科目,里面
有专门的一部分是常识的题目,其中就有一些是历史常识。今天小编
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常识,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大全(一)
(1)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和首先突破的。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
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
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
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这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和标志。1982
2024-08-05 约5.09千字 6页 立即下载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复习课件.pptx
第一单元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区别;文化遗址;夏朝:禹、启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二里头遗址疑似夏文化遗存
商朝:汤 甲骨文 神权与王权结合,神权色彩严重 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 国人暴动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百家争鸣背景;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统一条件
(1)客观条件:
①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
2023-11-02 约小于1千字 17页 立即下载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测试.docx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测试[复制]
姓名:[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单选题]*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A12
○A13
○A14
○A15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10
○B11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单选
2024-10-15 约2.9千字 7页 立即下载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真题汇编.docx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2024黑、吉、辽,1,3分)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炭化稻粒 D.彩陶残片
【答案】D考查点:中华文明的起源。
【解析】据题干“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仰韶文化者也”可知,该遗址与仰韶文化同期,彩绘陶器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故D项正确。骨器和燧石石器在旧石器
2024-10-17 约3.51万字 35页 立即下载
-
1_1_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ocx
北京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2025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建立与巩固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2022天津,1,3分)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鬶、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
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
答案C
2.(2023新课标,24,4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2024-08-02 约8.36千字 12页 立即下载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卷.pdf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卷
( 20 )
一、选择题 共 小题
1. “
据《礼记》记载: 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
”
大夫八,下大夫六。 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
A .严格的等级制度
B .天子生活奢侈
C .政治地位越高生活水平越高
D .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2. · , ,“
2023-08-11 约1.37万字 10页 立即下载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学生版).docx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必背知识清单01原始社会到夏商西周
一、【阶段特征】
1.政治
(1)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2),借助强化王权;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
(4)等级严格。
2.经济
(1)青铜时代,生产工具为金石并用,井田制下的适应了较低的生产力水平
(2)工商食官。
3.文化
(1)从夏商到西周,鬼神崇拜相对淡化,提出敬天保民的人文思想;
(2)学在官府,贵族通过教授礼乐维
2024-11-22 约5.45千字 8页 立即下载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pdf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
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3.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4.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5.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6.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7.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
2024-12-03 约4.34千字 5页 立即下载
-
1_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pdf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建立与巩固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2022天津,1,3分)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鬶、觚等陶质酒
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A.良渚文化的传承B.红山文化的传承
C.龙山文化的传承D.巴蜀文化的传承
答案C
2.(2023新课标,24,4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
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
答案C
3.(
2024-04-20 约9.76千字 12页 立即下载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pdf
高中试题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
巩固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40100
(考试时间:分钟试卷满分:分)
注意事项:
1III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
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I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
2024-12-09 约1.59万字 13页 立即下载
-
第9课新文化运动.ppt
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科学文化传入中国;2、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3、以陈李胡鲁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主张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新文化运动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积极影响:1、启发着人们(1)追求民主和科学。(2)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2、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有哪四个重大历史事件?性质各是什么?从中你看到中华民族的什么品质?1洋务运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新文化运动资
2024-02-01 约2.68千字 37页 立即下载
-
第9课--新文化运动.ppt
1915年 1921年 1919年 前期 后期 民主与科学是主流 马克思主义是主流 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1918年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虽然出现了几股进步思想潮流,但都没有触及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而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催化剂。 1.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的杂志是什么? 2.李大钊颂扬十月革命发表了哪两篇文章?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新旧思潮起冲突,《青年杂志》运动搞。 民主科学摇大旗, 陈李胡鲁做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 马克思主义响中国。
2023-10-15 约3.44千字 34页 立即下载
-
第9课-新文化运动.精品.pptx
探寻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经济: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力量壮大;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告令说:“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28日,率领官员到孔庙举行祭孔大典。同年12月,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
文
化
运
动;兴起的标志:;鲁迅;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倡导“文学革命”。五四运动后,由激进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者,为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李大钊中国共
2024-10-28 约1.36千字 29页 立即下载
-
第9课-新文化运动.ppt
背景*第课新文化运动9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技术(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民主共和制制度(制度层面)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文化思想层面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标志、阵地、主要代表人物、口号分别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性质、意义。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袁世凯实现独裁专制,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袁世凯称帝标准像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1914年9月28日,孔子生日那天,袁世凯头戴平天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演出了民
2024-01-31 约1.43千字 12页 立即下载
-
第9课新文化运动.ppt
第9课新文化运动复习旧知:1,辛亥革命的时间,意义?2,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1、A.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B.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C.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2、西方的民主平等的新思想
2024-01-06 约小于1千字 9页 立即下载
-
第9课-新文化运动.ppt
自主学习1、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旗帜、前期的内容。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4、在新的历史时期,李大钊等是怎样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5、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又有怎样的局限性?一、新文化运动兴起1、背景四、“新世纪的曙光”*课标: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又叫“新学”或“西学”旧文化:主要指中国的封建文化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袁世凯实现独
2023-12-13 约1.36千字 28页 立即下载
-
第9课--新文化运动.ppt
一、《新青年》的创办1.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新旧思潮发生激烈碰撞一、《新青年》的创办2.兴起(1)时间(2)标志(3)代表(4)口号(5)阵地(6)内容一、《新青年》的创办2.兴起(1)时间(2)标志(3)代表(4)口号(5)阵地(6)内容一、《新青年》的创办2.兴起(1)时间(2)标志(3)代表(4)口号(5)阵地(6)内容一、《新青年》的创办2.兴起(1)时间(2)标志(3)代表(4)口号(5)阵地(6)内容二、“新世纪的曙光”(1)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十月革命后,在中国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谁?他做出了那些
2023-12-13 约1.79千字 21页 立即下载
-
第9课--新文化运动.doc
PAGE
PAGE 9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列举陈独秀、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史背景,认识《新青年》在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知道胡适首倡“文学改良”运动以及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的意义。
了解鲁迅、李大钊的代表性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探讨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结合课文中《新青年》的创办及其宣传、文学革命的发动及其影响,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通过讨论或其它形式,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结合对课文的讲授,
2023-07-26 约7.95千字 9页 立即下载
-
第9课新文化运动.ppt
新文化运动1.兴起背景2.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前期 B.口号:“民主”“科学”C.主要阵地:《新青年》D.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四提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四反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旧道德新道德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3.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前期)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3、后期传播
2023-12-13 约小于1千字 16页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