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四大制造
对国内4
对国内
4世纪传到朝鲜,
造
①西汉消灭丝絮纸和麻
后传到越南和日
有利于我国文
纸
纤维纸。②东汉〔105
本,8世纪传到中
化事业的进展。
术
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亚,并经阿拉伯人
传到非洲和欧洲。
影响
对世界
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奉献。
①隋唐消灭雕版印刷术。②宋代使用彩色套
印印技术。③北宋毕升发刷明胶泥活字印刷术。④术元朝消灭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
书。
①战国时期制造“司
向东传入朝鲜
〔宋〕、日本,13世纪传入
-
宋词之美课堂设计.doc
宋词之美课堂设计
一、教案取材出处
本教案取材于宋代文学,尤其是宋词这一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诗体,具有婉约、豪放、清新等多种风格。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宋词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进行课堂设计。
二、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宋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宋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通过分析宋词的意象、意境、情感表达等,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宋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分析宋词的意象、意境、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分析宋词的意象、意境、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
项目
内容
宋
-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pptx
课标要求:1.16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4世纪末,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一、西欧封建社会;一、西欧封建社会;一、西欧封建社会;一、西欧封建社会;一、西欧封建社会;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自治;二、中古西欧的新变化;;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二)俄罗斯
-
红色经典作品的翻译与解读.docx
红色经典作品的翻译与解读
目录
红色经典作品的翻译与解读(1)..............................4
红色经典作品概述........................................4
1.1定义与特点.............................................5
1.2红色经典作品的历史背景.................................7
1.3红色经典作品的价值与意义...............................8
红色经典作品的翻译..........................
-
《红楼梦》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与探究实践.docx
《红楼梦》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与探究实践
目录
一、内容综述..............................................4
1.1研究背景与意义........................................5
1.1.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地位......................6
1.1.2深度阅读在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9
1.1.3当前《红楼梦》教学存在的问题.......................10
1.2研究目标与内容...........................
-
宋代生活美学指导下的古籍创新设计探索.docx
宋代生活美学指导下的古籍创新设计探索
目录
一、内容综述..............................................3
1.1研究背景与意义........................................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4
1.3研究内容与方法........................................8
1.4论文结构安排..........................................9
二、宋代生活美学特征分析...
-
《陈涉世家》学案.docx
《陈涉世家》学案
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全书共篇,其作者是时期的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3.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释义。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通义:
(2)为天下唱通义:
(3)固以怪之矣通义:
(4)将军身被坚执锐通义:
4.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李白曾豪迈地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逢蒿人”,本文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陈胜的一句“”,道出千古壮士之心声,展现千古
-
《陈涉世家》学案及训练.docx
《陈涉世家》学案及训练
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全书共篇,其作者是时期的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3.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释义。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通义:
(2)为天下唱通义:
(3)固以怪之矣通义:
(4)将军身被坚执锐通义:
4.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李白曾豪迈地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逢蒿人”,本文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陈胜的一句“”,道出千古壮士之心声,展
-
中国当代史课件.pptx
中国当代史课件
汇报人:XX
目录
中国当代史概述
壹
重大历史事件
贰
经济发展与变迁
叁
国际地位与关系
伍
社会结构与文化
肆
未来发展趋势
陆
中国当代史概述
第一章
当代史的定义
时间范围界定
历史分期特点
01
当代史通常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至今仍在继续。
02
中国当代史以改革开放为重要节点,分为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历史阶段。
时间范围界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史的开始。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02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中国文化概要老子PPT课件.pptx
中国文化概要老子PPT课件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有限公司汇报人:XX
目录01老子的生平介绍02老子的主要思想03老子思想的传播04老子与现代生活05PPT课件设计要点06案例分析与讨论
老子的生平介绍章节副标题01
出生背景与早年经历老子生活在周朝晚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思想解放的时代,为老子哲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周朝晚期的社会环境老子早年可能在周王室的官学中接受教育,学习了古代的典籍和礼仪,为其后来的哲学思想打下基础。早年求学经历据传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这个地方后来成为道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老子的出生地010203
主要活动与影响《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其思想影响了后世的
-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名士话语体系.docx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名士话语体系
一、魏晋名士话语体系的形成背景
(一)政治动荡与思想解放的双重影响
魏晋时期(220—420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之一。曹魏代汉、司马氏篡位、八王之乱等事件导致政治权威瓦解,儒家礼教的约束力下降。据《晋书》记载,仅西晋(265—316年)就爆发了19次大规模叛乱。这种动荡反而催生了思想领域的自由化,玄学取代经学成为主流思潮,为名士的话语表达提供了空间。
(二)门阀制度下的身份重构
九品中正制确立的士族特权阶层,使得名士群体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世说新语·品藻》中记载的“竹林七贤”品评活动,实质是士族通过话语权争夺文化领导地位的体现。据统计,《世
-
西文史复习背诵篇目.pdf
西文史背诵篇目
WILLIAMSHAKESPEAR
Sonnet18
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
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RoughwindsdoshakethedarlingbudsofMay,
Andsummersleasehathalltooshortadate.
Sometihottheeyeofheavenshines,
Andoftenishisgoldcomplexiondimmed;
Andeveryfairfromfairsometimedeclines,
Bychance,ornaturesc
-
成果名词解释停.pdf
1、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
缩不均,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结构层位置预
留的施工缝
2、变形缝:为了防止因气温变化,影响建筑物结构安全在设
计时预先,且预留的缝隙能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变形空间,
设置的这种结构缝我们称为变形缝
3、外防内贴:就是指先做防水后做结构
4、外防外贴:就是指先做结构后做防水
5、承台坑:指桩头预留的钢筋混凝土平台
6、天沟:是指屋顶的排水沟
7、EPDM:是指三元已丙
8、TPO:是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
9、PVC:是聚酯纤维织物内增强型聚氯乙烯防水卷材
10、BAC卷材:是指水泥基粘贴的沥青基自粘防水卷材
11、MAC卷材:是高分
-
战国策单元讽纳谏.pdf
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
由西汉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
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人物介绍(一)
,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著称。
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
人物介绍(二)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
荒废,国且,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
庭,三年
-
朱一新《汉书管见》:清代史学考证的瑰宝与传承.docx
朱一新《汉书管见》:清代史学考证的瑰宝与传承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汉书》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班固编撰,其内容涵盖了西汉一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书》成书以来,历代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也为中国史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一新的《汉书管见》是清代《汉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朱一新生活在清朝末年,此时汉学研究昌盛,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盛行,众多学者致力于对古代经典的校勘、
-
汉末碑文:时代镜像与文化传承的石刻记录.docx
汉末碑文:时代镜像与文化传承的石刻记录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东汉末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文化思潮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在这一时期,碑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从政治角度来看,汉末碑文是洞察当时政治格局与权力运作的一扇窗。彼时,中央政权衰微,地方势力崛起,各方政治势力纷争不断。碑文中对政治人物的生平事迹、功绩德行的记载,以及对政治事件的描述,为后人呈现了一幅鲜活的政治斗争画面。例如,通过对一些为地方官员所立碑文的研究,可以了解他们在地方治理中的举措、政绩以及与中央政权和其他地方势力的关系,从而揭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专用).doc
200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
1.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拟通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劳动说,另一种是〔〕
A.宗教说B.游戏说C.模仿说D.宣泄说
2.《诗经》的传统分类是〔〕
A.南、风、雅B.风、雅、颂
C.雅、颂、南D.颂、南、风
3.《尚书》内容所属的类别是〔〕
A.哲学散文集B.历史散文集
C.文学散文集D.艺术散文集
4.《左传》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先秦B.西周C.春秋D.战国
5.《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A.重言B.卮言C.寓言D.杂言
6.《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全式是〔〕A.四言体B.五言体C.七言体D.杂言体
7.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李斯散文最
-
古代文学戏曲元代散曲.pdf
元代散曲:
散曲:散曲虽号称元、明特产,但其根芽培植于宋、金时期。最初兴起于民间,是晚唐至
宋代以来吸收了民间的曲词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乐曲逐渐形成的新诗体。词在宋代被
雅化后,已经成为比较典型的雅文学,而元散曲却作为一种通俗的诗歌形式在北方流行起来。
元人称散曲为“乐府”或“今乐府”,明初燉在《诚斋乐府》中首次提出“散曲”一词,
但当时仅指“小令”,后才加入“套曲”。小令():散曲体式的一种,既独立的片曲,
因短小而得名。元人又称为“”。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重复,各首用韵,可
以互异,有些小令可带同一宫调的一两支曲子,叫“带过曲”,如【雁儿落】带【得胜令】;
套数:散曲体式的一种,又
-
北宋文人张舜民研究.docx
北宋文人张舜民研究
一、引言
张舜民,北宋时期的重要文人,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卓越的文学成就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全面研究张舜民的文学创作、思想内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期为后人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人提供参考。
二、张舜民的生平及背景
张舜民生于北宋时期,早年便失去了父亲,为了生计和求学,他不得不四处奔波。他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人生经历,都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风光、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张舜民的文学创作
1.诗歌创作:张舜民的诗歌以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著称。他的诗歌题材
-
唐诗宋词经典篇目研读教案.doc
唐诗宋词经典篇目研读教案
一、教案取材出处
本教案选自《唐诗宋词》这一中国古典文学瑰宝,涉及唐代和宋代的诗歌作品,具体篇目包括但不限于《静夜思》、《将进酒》、《登高》、《夜泊牛渚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二、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对唐诗宋词的研读,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领略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意境、情感和表达方式。
欣赏诗歌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对仗、韵律、用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