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卷(含答案).docx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据如表可知,原始农耕时期()
半坡氏族
河姆渡氏族
相同
过上定居生活;饲养猪、狗;普遍采用磨制石器
不同
建筑为半地穴式;种粟;烧制彩陶
建筑为干栏式;种水稻;学会挖井
A.经济形态都以畜牧为主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不同地域文明各具特色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2.传说在虞舜之时,禹作司空、契作司徒、弃作后稷、夔作乐官、龙作纳言。他们既在部落联盟中各司其职,又是各自氏族的首领,如禹、契、弃分别来自夏、商、周族。这反映了()
A.夏商周三代政权曾经短暂并存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部族因素与官职结构混融不分D.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docx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
反映了
A.贵族特权的废除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分封制度的固有缺陷 D.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1959年夏,中国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进行“殷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
对于二里头遗址的下列说法,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约3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清单.docx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清单】
【课标清单】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3、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4、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卷(含答案).pdf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据如表可知,原始农耕时期()
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
相同过上定居生活;饲养猪、狗;普遍采用磨制石器
不同建筑为半地穴式;种粟;烧制彩陶建筑为干栏式;种水稻;学会挖井
A.经济形态都以畜牧为主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不同地域文明各具特色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2.传说在虞舜之时,禹作司空、契作司徒、弃作后稷、夔作乐官、龙作纳言。他们既在部落联盟中各司
其职,又是各自氏族的首领,如禹、契、弃分别来自夏、商、周族。这反映了()
A.夏商周三代政权曾经短暂并存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部族因素与官职结构混融不分D.宗法制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含答案).pdf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A.倡导统治者为政以德B.重视用礼仪制度教化百姓
C.信奉以农立国的理念D.认识到保障民生的重要性
一、单选题8.下框对话摘自某同学创作的历史剧本(片断)。对话内容涉及的史事是
1.如表为陕西省龙山文化石峁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
类别考古发现
玉器具有东部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特征的牙璧
石雕源自欧亚草原的人物面部雕塑
A.张骞出使西域B.玄奘印度取经
家畜大量引入非本土驯化的牛、羊、马C.郑和七下西洋D.康熙亲征雅克萨
A.贫富分化的出现B.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显现9.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也常被亲近
-
曹锦源的介绍.doc
曹锦源,是一位在商界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家。他拥有深厚的企业管理理念,凭借出色的商业才华,将公司引领至成功之路。
曹锦源出生于一个商贾之家,从小便耳濡目染商业经营的种种智慧。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家族企业工作,凭借其独特的商业视角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很快便崭露头角。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他一直秉承诚信为本的原则,严格遵守商业道德,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在商业领域,曹锦源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涉猎的业务范围广泛,涉及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物流等多个领域。他的成功不仅源于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更在于他善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取得了一系列的业绩。他的公司多次被评为行业领军企业,为当地经
-
主题党日背景课件完整版.ppt
11月份主题党日XXX单位1完整版ppt课件
11月份主题党日XXX单位2018.10.152完整版ppt课件
11月份主题党日XXX单位2018.10.153完整版ppt课件
11月份主题党日XXX单位2018.10.154完整版ppt课件
11月份主题党日XXX单位2018.10.155完整版ppt课件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入党誓词6完整版ppt课件
-
1.1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docx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1.1鸦片战争》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本章节内容以鸦片战争为背景,重点介绍了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其影响。教材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课程设计将紧扣课本内容,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课堂讨论、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1鸦片战争》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历
-
1.1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视频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docx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鸦片战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前置知识,对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此外,学生在地理、语文等学科中也
-
1.1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docx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1鸦片战争》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5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其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其能够对鸦片战争进行客观评价。
2.爱国主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鸦片战争中国军民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奋斗的情感。
3.唯物史观核心素养:通过学习鸦片战
-
1.1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docx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鸦片战争,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程内容包括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掌握战争的主要经过,理解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清朝的兴衰和西方列强的崛起,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了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鸦片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构建
-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docx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1鸦片战争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6周星期三上午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能够运用史料进行批判性思考,揭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振兴,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者分析
-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docx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主要内容包括:
1.鸦片战争的背景:清朝封建统治的衰落,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对华贸易逆差。
2.鸦片战争的经过: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战争,战争的主要战役和结果。
3.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
-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docx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教材从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非法化开始讲起,介绍了鸦片贸易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以及清政府采取的禁烟运动。接着,教材讲述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和战争过程,包括广州之战、厦门之战等重要战役。最后,教材分析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签订《南京条约》等重要事件。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分析鸦片
-
1.1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视频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docx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1.1鸦片战争”是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在教学过
-
1.1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docx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鸦片战争”。内容包括: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主要战役、签订《南京条约》的影响以及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清朝的衰落、对外贸易以及近代化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重要事件,深入剖析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因、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为后续学习近代史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者
-
1.1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docx
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标题:“3.1遗传与变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生物学教材,主要涉及“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类型和特点。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能够区分遗传和变异的不同类型。
3.掌握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区别。
2.遗传和变异的类
-
2024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二次鸦片战争》(任务型教学设计).pdf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
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②运用图文史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认识到落后家要挨打。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
中学历史 中国古代史 练习题(含答案).doc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通史整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政治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
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
-
中国古代史课件.pptx
第一章漫長的遠古時代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新石器時代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遠古時代:即文明社會誕生之前的史前社會階段。我國舊石器時代遺址分佈廣泛。新石器時代(1萬年前——4000年前)陶器製造業、農業的出現,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點。早期中期晚期裴李崗文化仰紹文化龍山文化磁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紅山文化河姆渡、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裴李崗文化(約7000年前)20世紀70年代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石磨盤裴李崗文化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石鐮裴李崗文化河南郟縣水泉遺址出土骨笛裴李崗文化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刻符龜甲裴李崗文化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