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34_T2958-2017_稻曲病测报调查规范_安徽省.docx

发布:2025-05-12约2.32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01

DB34

B16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958—2017

稻曲病测报调查规范

Rulesfor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thericefalsesmut(Ustilaginoideavirens

(Cooke)Tak.)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2958—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植保总站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桐城市植保植检站、凤台县植保植检站、池州市农技推广

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曹明坤、夏风、邱坤、姚卫平、陈春秋、韦刚、孙友武、邓斌、柏新盛、王豪、王

蓓蓓、陈金华、彭卫兵、马克双、赵其苍。

I

DB34/T2958—2017

稻曲病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曲病测报调查的术语和定义、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病情调查、预测依据、资料收集

和汇总。

本标准适用于稻曲病的测报调查与预测预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系统调查

为了解本地区稻曲病发生消长动态,按规定的方法进行定点、定时调查。

2.2

2.3

I(%)=P?100....................................(1)

Z

1

DB34/T2958—2017

式中:

I——病穗率(%);

P——发病穗数;

Z——调查总穗数。

b)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

(Pi?Di)?100...................................(2)

P?5

R=

式中:

R——病情指数;

Pi——各级发病数;

Di——各级代表值;

P——调查总穗数;

5——最高级代表值。

3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稻曲病发生程度以当地病情稳定期病穗率为主要指标、参考发病面积比率确定。

发生程度划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

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表1稻曲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大发生

X≥20

Y≥20

4

病情调查

系统调查

根据当地水稻稻作类型和品种布局,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中、晚稻3~5块田开展调查,每块田面

积不少于667m。

2

2

DB34/T2958—2017

4.2.1普查时间

在水稻蜡熟后期普查1次。

4.2.2普查田块

根据当地主栽水稻生育期早迟、长势等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田、不同品种开展调查,各

类型田数不少于10块,普查田块总数不少于60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667m。

2

4.2.3普查方法

每块田5点取样,每点查100穗,共查500穗,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2。

4.3发病因子调查记载

调查记载水稻幼穗分化始期至齐穗期稻曲病发病气象等因子,见附录A表A.3。

5预测依据

5.1菌源基数

稻曲病病菌主要在落入土内的菌核或附着在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田间土壤或种子带菌量大,有

利于稻曲病发生流行。

5.2气候条件

稻曲病病菌在24℃~32℃发育良好,最适温度26℃~28℃,气温高于32℃或低于12℃,菌丝不

能正常生长、发育。

水稻稻曲病能否流行主要取决于水稻破口前20d至始穗期间的气候条件,作为预测的关键因子,

若该段时期内遇适温(26℃~28℃)、多雨、寡照,有利稻曲病发生流行。

5.3品种类型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矮秆、叶片宽、角度小、枝梗数多的密穗型品种较敏感,反之则较

抗病。

偏施氮肥、穗肥用量大、连作田块、长期深灌、植株密度大、田间郁蔽等因素均有利稻曲病发生流

行。

c)稻曲病发生预测模式报表(见附录A表A.4)于水稻孕穗初期汇总1次。

3

DB34/T2958—2017

记载稻曲病发生程度、发生面积、防治面积、防治措施等,并总结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见附录B表

B.1)。

4

DB34/T2958—2017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稻曲病

年)

测报点

5

DB34/T2958—2017

表A.1稻曲病系统调查记载表

病穗分级

病穗

调查

时间

调查

地点

稻作

类型

品种

名称

生育

调查

总穗数

012345

(%)

表A.2稻曲病大田普查记载表

病穗分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