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34_T2957-2017_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_安徽省.docx

发布:2025-05-12约4.67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01

DB34

B16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957—2017

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

Rulesfor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thewheatheadblight(Fusarium

graminearumSchw./Gibberellazeae(Schw.)Petch)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2957—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植保总站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单位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桐城市植保植检站、凤台县植保植检站、池州市农技推广

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黄秋云、夏风、邱坤、姚卫平、陈春秋、韦刚、孙友武、邓斌、柏新盛、宋爱颖、

马晓静、岳伟、时雨、马克双、吴怀刚。

I

DB34/T2957—2017

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赤霉病测报术语和定义、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菌源调查、病情调查、预测方法、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与预测预报。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系统调查

为了解本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消长动态,按规定的方法进行定点、定时调查。

2.2

为了解本地区小麦赤霉病整体发生情况,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多点调查。

以显微镜视野内大多数孢子的成熟度为定级依据,共分四级:

——0级:子囊壳形成,但无子囊和子囊孢子;

——Ⅰ级:子囊期,压破只见棍棒状和菊花状簇生子囊,未见子囊孢子;

——Ⅱ级:子囊孢子期,子囊孢子分隔清楚,或子囊内有明显可辨分隔的孢子;

——Ⅲ级:子囊孢子释放期,子囊壳体积大,易压碎,内有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壳表面常有灰色

或粉红色粉末。

各级成熟子囊壳的病残体数占镜检病残体总数的加权平均值。

按公式(1)计算:

1

DB34/T2957—2017

?

(Nm?m)?100..................................(1)

N?3

D?

式中:

D——子囊壳成熟度指数;

m——子囊壳成熟度级别;

Nm——各级子囊壳成熟度对应的病残体数(株);

N——镜检病残体总数(株)。

2.6

2.7

2.8

病穗率

按公式(2)计算:

I(%)=

P?100....................................(2)

Z

式中:

I——病穗率(%);

P——发病穗数;

Z——调查总穗数。

P?100....................................(3)

Z

式中:

——Ⅰ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

——Ⅱ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1/2;

——Ⅲ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2~3/4;

——Ⅳ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

2

DB34/T2957—2017

按式(4)计算:

?

H?4

(hi?i)?100...................................(4)

I?

式中:

I——病情指数;

i——病情严重度各级值;

hi——各级严重度对应病穗数;

H——调查总穗数。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以当地病情稳定期病穗率为主要指标、参考发病面积比率确定。

发生程度划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

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表1

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级别

1级

2级

3级

中等发生

10<X≤20

Y>30

4级

偏重发生

20<X≤30

Y>30

5级

大发生

X>30

Y>30

发生程度

轻发生

X≤3

偏轻发生

3<X≤10

Y>30

病穗率(%,X)

发生面积比率(%,Y)

Y>70

选择当地水稻-小麦、玉米-小麦轮作等不同茬口、不同生育期3~5块田作为调查田,并估算

该类型田在当地所占面积比率。

针对赤霉病菌在本地区的主要越冬场所,分别检查水稻稻桩、玉米秸秆等带菌情况,每次每块田随

机取样50丛(株),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的表A.1。

4.2子囊壳成熟度调查

子囊壳成熟度调查可结合带菌率调查同时开展,在始穗期根据子囊壳成熟度适当增加调查频次。

3

DB34/T2957—2017

从带菌的病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