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pdf
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
1范围
规定了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标、子囊壳成熟度和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菌源基数调查、病情
系统调查和普查及预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小麦赤霉病病情调查与预报。
2术语与定义
2.1小麦生育期
孕穗期:以10%剑叶环露出为孕穗始期;50%剑叶环露出为孕穗期;80%剑叶环露出为
孕穗未期。
抽穗期:以顶部1-2个小穗抽出剑叶环为抽穗;10%的麦株抽穗为抽穗始期;50%的麦
株抽穗为抽穗盛期;80%的麦株抽穗为齐穗期。
开花:以麦株中部小穗花为开花;10%麦穗开花为始花期;50%麦穗开花为盛花期;80%
麦穗开花为盛花未期。
2.2病情严重度
以小麦穗部发病情况划分病情严重度,共分5级
0级无病;
І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
П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
Ш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
IV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2.3病情指数
按公式(1)计算:
(hii)
I……………………(1)
H4
式中:
I——病情指数;
i——病情严重度级别;
hi——各级病穗数,
H——调查总穗数。
2.4子囊壳成熟度分级指标
以室内镜检病残体子囊壳时,显微镜视野内大多数孢子的成熟程度为定级依据,共分4
级:
0级子囊壳形成,但无子囊和子囊孢子;
І级子囊期,压破只见棍棒状和菊花状簇生子囊,未见子囊孢子;
П级子囊孢子期,子囊孢子分隔清楚,或子囊内有明显可辩的孢子;
1/15
Ш级子囊孢子释放期,子囊壳体积大,易碎,内有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壳表面常有
灰色或粉红色粉末。
2.5子囊壳成熟指数
按公式(2)计算:
(Ym)
Dm100
Y3………………(2)
式中:
D——子囊壳成熟指数;
m——子囊壳成熟度级别;
Y——各级子囊壳成熟度对应的病残体数(根);
m
Y——镜检病残体总数(根)。
2.6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小麦赤霉病病害流行程度以最终穗发病率为指标,划分为5级,各级指标见表1。
表1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级别
12345
指标
最终穗发病率(%,Y)0.1<Y≤1010<Y≤2020<Y≤3030<Y≤40Y40
3菌源基数调查
3.1病残体带菌率调查
3.1.1调查时间
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始穗期各调查一次。
3.1.2调查田块
稻麦轮作区,选择残留有稻桩的块田3块;华北、西北和东北等旱作地区,选择残留有
玉米、小麦秸秆或病残穗的田块3块,进行调查。
3.1.3调查方法
每块田调查50-100丛(株),分别检查稻桩、玉米或小麦秸秆等寄主残体上的丛带菌
或株带菌情况,计算病残体带菌率。
病残体带菌率由产生子囊壳的病残体丛或株数占调查病残体总丛或株数的百分率来表
示,并按公式(3)计算加权平均病残体子囊壳带菌率:
L(lR)……………………(3)
式中:
L——加权平均病残体带菌率;
l——某一类型田子囊壳平均丛或株带菌率;
R——该类型田所占面积比率。
调查结果填入赤霉病田间病残体带菌率调查表(见附录A表A1)。
3.2病菌子囊壳成熟度调查
2/15
3.2.1调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