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5796-1995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GB T 15796 —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 ion and forecastof the wheat
scab 〔G ibbere lla zeae (Schw.)Petch〕
1995-12-08 1996-06-01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 GB /T 15796—1995
Rules for investigat ion and forecastof the wheat scab
〔Gibbere lla zeae (Schw.)Petch〕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麦类赤霉病菌源基数调查、麦类生育期观察、病情系统调查和普查、气象资料的收集以
及病情预报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菌源基数调查
2.1 稻桩子囊壳调查
病菌越冬后,调查稻桩上子囊壳的普遍程度。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由产生子囊壳的稻桩占全部调查稻
桩数的百分率来表示。
华北、西北和东北等旱作地区调查玉米秸秆和病残麦穗上的菌源基数。
2.1.1 调查时
在麦类的拔节期、孕穗期和始穗期各调查一次。
2.1.2 调查田块和取样数
选择当地主要夏熟作物1~2个类型田各3~5块,每次每块田取样50~100丛稻桩,调查结果填入表1。
表 1 稻桩子囊壳带菌率调查表
单位 年度
调查日期
带菌 丛带菌率 调 查 株带菌率
调查地点 类型田 调查丛数 带菌株数 备 注
总丛数 % 总株数 %
月 日
2.1.3 加权平均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按式(1)计算。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加权平均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 (某一类型田子囊壳平均丛带菌率
×该类型田所占面 的百分率)…………………… (1)
2.2 稻桩子囊壳成熟度调查
2.2.1 子囊壳成熟度分级标准
以显微镜视野内大多数孢子的成熟程度为定级依据,共分四级:
0级 子囊壳形成,但无子囊和子囊孢子;
Ⅰ级子囊期,压破只见棍棒状和菊花状簇生子囊,未见子囊孢子;
Ⅱ级 子囊孢子期,子囊孢子分隔清楚,或子囊内有明显可辨分隔的孢子;
Ⅲ级 子囊孢子释放期,子囊壳体 大,易碎,内有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壳表面常有灰色或粉红色粉
末。
2.2.2 子囊壳成熟指数按式(2)计算:
子囊壳成熟指数= 〔(Ⅰ级根数×1+Ⅱ级根数×2+Ⅲ级根数×3)/3
×镜检总根数〕×100………………………………… (2)
2.2.3 调查时
结合稻桩带菌率调查时进行。
2.2.4 调查方法
从带菌稻桩中取下一根子囊壳较多的稻根,每类型田的总取样数应在10根以上,带回室内镜检,每根
挑取子囊壳堆一角 (包含里层和外层的子囊壳),放置在有水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压碎子囊壳镜
检,检查结果记入表2。
表 2 稻桩子囊壳成熟度调查表
单位 年度
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