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docx

发布:2025-02-08约1.9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DB33/T2490—2022

1

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曲病的调查方法、发病程度的记载项目和病情分级标准、测报资料的收集、汇总及归档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病害测报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稻曲病ricefalsesmut。

由半知菌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virens(cooke)Tak.]侵染引起的水稻穗期真菌性病害,主要在水稻孕穗中后期感染颖花、颖壳、谷粒,在灌浆乳熟期显症(出现稻曲球),又名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及青粉病。

3.2

稻曲球ricefalsesmutballs

稻曲病菌侵染水稻谷粒后膨大形成的球状物。3.3

系统调查systemicinvestigation

采用定时、定点、定方法的取样调查,系统掌握稻曲病发生情况。3.4

大田普查fieldcensus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各类型田进行的多点取样调查。

4系统调查

4.1调查时间

从水稻齐穗期或初见稻曲球,至黄熟期止,每5天调查一次。

4.2调查田块和调查方法

4.2.1根据当地水稻品种的布局状况和栽培方式,选择常年发病较早、较重且有代表性的早、中、迟播栽的3种类型田各1块,在水稻分蘖期后不施用杀菌剂。

4.2.2移栽稻每块田用平行跳跃法定点调查5点,每点10丛;直播稻每块田用平行跳跃法定点调查5

DB33/T2490—2022

2

点,每点0.5m2。轻发年份原定点的稻丛不能明显反映病情趋势时,应从定点处对外扩大到100丛稻或5m2进行调查。记载调查总穗数、病穗数及病情分级,通过公式(1)和(2)计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记入附录A的表A.1。

4.2.3病穗率计算公式:

I(%)=(P/Z)?100…………(1)

式中:

I——病穗率;

P——发病穗数;

Z——调查总穗数。

4.2.4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R=∑(Pi?Di)/(P?Dm)×100…(2)

式中:

R——病情指数;

Pi——各级发病穗数;Di——各级代表值;

P——调查总穗数;

Dm——最高级代表值。

5大田普查

5.1调查时间

在水稻蜡熟期至黄熟期进行1次。

5.2调查田块和调查方法

按照水稻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占比,选择有代表性的早、中、迟播栽的3种类型田30块~60块,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每块田调查5点,移栽田每点10丛,直播田每点调查0.5m2。记载调查总穗数、病穗数及病情分级,计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记入附录A的表A.2。

6病情分级

6.1分级方法

分6级,以单穗稻曲球数确定发病严重度。6.2病情分级指标

病情分级指标见表1。

DB33/T2490—2022

3

表1稻曲病病情分级指标

病情分级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单穗稻曲球数

0

1

2

3

4~5

≥6

7发生程度分级

7.1分级方法

分5级,以病情指数及其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比例确定发生程度。7.2发生程度分级

发生程度分级见表2。

表2稻曲病发生程度标准

级别

程度

病情指数(R)

该病指田块占水稻种植面积比例

轻发生

1

R≤3

≥80

偏轻发生

2

3<R≤5

20

中等发生

3

5<R≤10

20

偏重发生

4

10<R≤20

20

大发生

5

20

20

8测报资料的收集和汇总归档

收集稻曲病发生防治有关的基本数据、资料,记入附录A的表A.3。

DB33/T2490—2022

4

附录A(规范性)

稻曲病发生调查记载表

A.1稻曲病系统调查记载表

稻曲病系统调查记载表见表1。

表A.1稻曲病系统调查记载表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

调查穗数

发病穗数

各级严重度穗数

病穗率

病情指数

备注

0

1

2

3

4

5

A.2稻曲病大田普查记载表

稻曲病大田普查记载表A.2。

表A.2稻曲病大田普查记载表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

调查穗数

发病穗数

各级严重度穗数

病穗率

病情指数

备注

0

1

2

3

4

5

A.3稻曲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

稻曲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记录表式见表A.3。

表A.3稻曲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记录表

稻作类型

种植面积

发生程度

发生面积

防治面积

成灾面积

挽回损失

实际损失

备注

早稻

单季晚稻

连作晚稻

发生和防治情况概述和原因简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