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上第八单元《可能性》小学数学省级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作品.docx
目录
一、单元教材分析
二、学情调研分析
三、单元学习目标
四、单元作业目标
2
3
4
4
4
6
五、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
六、课时作业单元规划
七、作业设计
课时1《不确定性》作业设计
8
14
21
附:数学小百科
课时2《摸球游戏》作业设计
附:数学小故事
《可能性》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附:成长足迹
《可能性》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八、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
《不确定性》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
《摸球游戏》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
九、作业设计心得体会
26
28
29
3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业设计
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作业设计
基本
信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课
时
信
息
序号
1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P95-96
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实例)
摸球游戏(定性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2
P97-98
一、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属于“统计与概率”
中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学习领域,目标要求是:
1、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及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2、在实际情境中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定性的描述。
二、教材单元梳理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是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主体,从整体出发,进行整体
的把握,以知识与知识的内部联系为主线进行作业设计。因此就需要教师对教材非
常熟悉,对教材的安排意图非常的了解,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整个单元教材的重难
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对本单元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了2课时: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三、单元内容内在逻辑分析
本单元“可能性”是小学阶段学习概率的起始单元,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简单随
机现象的实例,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
能发生的结果;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
交流。
本单元共两课时内容。第一课时《不确定性》教科书是通过掷硬币试验,体会
“硬币落地时哪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像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随机现象;其
次是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感受随机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再次结合摸球游戏
的具体情境,体会“摸出一个球是黄球”这件事在什么条件下一定发生,在什么条
件下不会发生,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会发生。通过必然现象与随机现象对比,进一步
感受随机现象。
第二课时摸球游戏主要结合摸球游戏的情境知道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
有大有小的。教科书首先安排了让学生体验从盒子中摸出1个球是什么颜色这件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业设计
2
是随机现象;然后通过分析盒子里白球与红球的数量,知道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有
大有小的;最后是从摸球游戏已经发生的结果,反过来设计盒子里白球与红球的数
量结构,加深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决定了新授内容的起点。为了
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业设计小组设计了五题关于生活中有
关随机现象的题目,选取了150名学生在本单元教学前对学生的进行了调研。结果
分析如下:
正确人
数(人)
120
正确率
错误人
数(人)
30
错误率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第五题
80%
20%
115
87
76.7%
58%
35
63
51
47
23.3%
42%
99
66%
34%
学
情
调
研
分
析
103
68.7%
31.3%
通过分析发现,由于本单元的内容与生活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学生在新授课前
答题的正确率居然普遍维持在70%左右。但通过进一步分析数据、查看学生书面完
成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其实属于一知半解的表象阶段,处于利用
生活中的碎片记忆凭借直觉解决本单元习题的状态,答题理由不充分、不具体,知
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内容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通过各种猜测
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感受到不确定性及其特点。第二次接触是五年级上
册,认识等可能性,通过游戏公平来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2、知识背景:根据实验研究表明,儿童掌握概率概念,要经过一个从低到高、
逐步发展的过程。最初是要积累有关“可能性”的经验,了解事件出现的可能性,
继而是认识事件出现的随机性,这是儿童关于概率概念的最初萌发的认知基础。以
后有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观念,认识可能性大小的具体数量,进而用分数或百
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而掌握科学的概率概念。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
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由于概率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于不确定思维比较陌生,
在学习这方面内容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3、生活经验:学生对可能